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农村供水可持续性的影响分析
李晓龙
普洱市思茅区泽成供水有限公司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在提高农村供水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对水环境、生态系统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村供水的可持续性。本文从水利水电工程的供水保障能力、生态环境影响、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分析其对农村供水的影响,并探讨优化策略,以提高农村供水系统的长期稳定性。研究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调度、生态保护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提升农村供水系统的可靠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农村供水;可持续性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农村供水的影响
(一)改善农村供水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升农村水资源供应能力,使供水更加稳定。在缺水地区,水库、水渠、提水泵站的建设缓解季节性干旱,提高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保障。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通过调蓄功能,在丰水期存水、枯水期释放,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利用率。水电站梯级调度和引水工程扩大供水覆盖范围,优化农村供水系统。供水管网建设改善自来水普及率,使农村居民获得清洁饮用水。针对偏远农村,建设小型水利设施,如山塘水库、集雨蓄水池,提高分散供水能力。优化输水管道布局,减少渗漏和蒸发损失,提高供水效率。水利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农村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长期稳定的水源保障。
对水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在提升供水能力的同时,可能改变河流生态系统,影响农村供水可持续性。大坝建设降低下游流量,影响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增加供水净化成本。河道流速降低可能导致藻类繁殖,影响农村供水安全。拦河坝阻碍鱼类洄游,影响渔业资源,降低农村经济收益。施工过程中可能加剧土壤侵蚀,增加泥沙淤积,降低水库库容,减少可供水量[1]。水电站调节水流可能导致水温和水质变化,影响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地下水开采管理不善可能加剧超采问题,导致地面沉降和水质恶化。部分水利工程可能导致湿地减少,降低生态系统蓄水和调节能力,使农村供水的长期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生态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和生态修复措施,确保农村供水可持续性。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对供水稳定性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直接影响农村供水稳定性,科学调度至关重要。大型水利工程采用梯级调度方式,确保枯水期补水,提高农业和生活用水的持续性。然而,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长期干旱或暴雨,工程调度可能面临挑战。枯水期调度不合理可能导致供水短缺,汛期过度泄洪可能损坏供水设施。部分水电站为提高发电效益,在非高峰期泄水,影响农业和生活用水需求。水库泥沙淤积降低调蓄能力,使供水不均衡。输水管道、泵站、闸门等设施维护不善,影响输水效率,使农村供水波动较大。偏远农村受基础设施和维护能力限制,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使供水系统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因此,需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优化调度方案,提高维护水平,减少不确定因素对供水系统的影响,确保农村供水长期稳定。
二、提升农村供水可持续性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规划水利水电工程,优化供水布局
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规划需要结合区域水资源条件、人口分布和农业用水需求,合理布局供水系统。农村供水受地形、降水和地下水资源影响,合理布局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供水盲区。水库和水源地规划需考虑多年降水量和地表水流量,确保水库调蓄能力满足长期供水需求。跨流域调水工程应兼顾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水量分配,避免影响水生态平衡。小型水利工程需根据村镇分布建设,扩大分散式供水系统覆盖范围,提升偏远农村的供水保障。灌溉系统建设要结合农田灌溉需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供水管网优化布局,可减少长距离输水损失,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确保居民用水安全。
加强水资源调度,提高供水效率
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机制可提升农村供水效率,确保水资源合理分配。水库、河道和地下水需根据季节和需求动态调控,保障供水稳定性。丰水期可通过水库蓄水、湿地涵养增加水资源储备,为枯水期提供补给。干旱时期需合理分配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避免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梯级调度系统可优化不同水库间的联合调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大型水库中,可采用分层取水技术,减少水温和水质波动,提高可利用水量。农业用水管理应加强水权交易和水价调控,鼓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浪费[2]。农村供水设施运行需结合实时监测数据,优化供水调度,提高供水系统适应能力,保障高效稳定供水。
强化生态保护,减少水环境负面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需采取生态保护措施,降低对水环境的影响。工程选址和施工需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减少对河流、湖泊和湿地的破坏。水源地保护需防止农业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确保供水水质安全。河道生态修复可采用生态护岸、植被恢复和人工湿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生态平衡。梯级水库和水电站运行应优化水流调度方式,减少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冲击,避免河道水位剧烈波动影响农业灌溉和供水安全[3]。地下水开采应合理控制,防止超采引发地面沉降和水质恶化问题。通过加强水生态保护措施,可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对农村供水的长期影响,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应用智能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精准度
智能化技术可提升水资源调度效率,提高供水精准性和可靠性。物联网、大数据和遥感监测技术可实现水资源动态监测、远程控制和智能调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水库水位、取水口水质和供水管网压力,提高调度精度。农村供水管网可应用智能水表和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实时用水数据采集,提高管网运行效率,减少漏损问题。大数据分析可基于历史用水数据建模,预测供水需求变化,为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无人机巡检可高效监测水库、河道和灌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自动调整灌溉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浪费。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供水系统的长期可持续性。
健全农村供水管理体系,提升运营能力
农村供水可持续性依赖健全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营机制。需建立多级供水管理体系,由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水务单位和村级水管员共同参与,形成系统化管理模式。供水设施运营需制定严格维护制度,加强对水库、泵站和管网的巡检,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水费管理应合理制定水价政策,确保供水设施运营和维护资金充足。可推广PPP模式,引入市场化管理,提高供水系统运行效率。供水安全管理需加强应急预案建设,针对干旱、水源污染和管道破裂等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高供水系统抗风险能力。农村居民的节水意识和用水管理能力需提升,可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科学用水意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供水管理体系可有效提高供水稳定性,保障农村地区长期安全用水。
结束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农村供水的可持续性影响深远,既能提高供水能力,也可能带来水生态环境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优化工程布局、强化水资源调度、加强生态保护和智能化管理是提升农村供水可持续性的关键措施。今后应结合新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模式,持续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效率,确保农村供水系统的长期稳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曹梓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研究[J].市政工程,2024,44(12):170-175.
关珊珊.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建筑理论,2023,43(10):150-155.
杜兴君.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电力系统及自动化,2024,44(05):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