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复杂环境下矿山救护队员的心理应激与干预机制
杜进铖
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750000
摘要:煤矿井下复杂环境给矿山救护队员带来了极大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在灾害救援过程中,矿山救护队员需面对恶劣的作业条件、高强度的任务负荷以及突发险情,这些因素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决策判断能力和救援效率。本文分析了矿山救护队员在井下复杂环境下的心理应激表现,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并从心理干预机制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研究认为,建立科学的心理疏导体系、强化团队支持机制以及运用智能化干预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矿山救护队员的心理压力,提升救援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的研究对煤矿救援队伍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矿山救护队员;心理应激;干预机制
诸多因素会导致救护队员产生心理应激。一方面,井下环境本身的恶劣性是直接诱因。例如,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队员身体不适,增加心理负担;复杂的地质条件,如频繁的断层、破碎带,增加了救援行动的难度和危险性,加剧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救援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每次救援面对的情况各不相同,难以预测下一步会遭遇什么,这种不确定性让队员始终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心理负荷不断加重。
为了有效应对救护队员的心理应激问题,建立科学的干预机制至关重要。在日常训练中,应增加心理素质训练项目。通过模拟井下复杂环境,让队员们在实践中逐渐适应恐惧和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例如,设置模拟瓦斯爆炸、透水等场景,让队员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救援演练,锻炼他们在危机情况下保持冷静的能力。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定期为队员们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在执行救援任务后,及时对队员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排解在救援过程中积累的负面情绪,避免心理问题的积压。
一、矿山救护队员的心理应激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极端作业环境对心理应激的影响
煤矿井下环境极端恶劣,氧气供应不足、温度湿度变化剧烈、可见度极低,且存在毒害气体泄漏、瓦斯爆炸、突水等重大灾害风险。长期处于这种作业环境下,矿山救护队员容易产生生理疲劳,加剧心理应激反应。在高温、高湿、高噪声的环境下,人体生理机能会受到抑制,影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焦虑、紧张和注意力下降。例如,在高瓦斯矿井救援过程中,救护队员需佩戴沉重的防护装备长时间作业,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极易诱发焦虑反应。同时,矿难现场复杂多变,突发险情增加了心理负担,使救护队员在关键时刻易产生恐惧、犹豫,影响决策能力。
高强度任务与时间压力的心理影响
矿山救援任务往往具有极高的紧迫性,要求救护队员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进入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搜救、排险等工作。时间紧迫、任务高强度使救护队员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易出现精神高度集中后短时间内精力枯竭的现象。此外,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会导致情绪失控、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进而增加作业失误的可能性。例如,在大型煤矿瓦斯爆炸救援中,队员需在高温缺氧环境下连续工作数小时,精神压力巨大,可能导致判断失误或身体机能衰退,影响救援效率。高强度任务还可能诱发心理创伤,使部分救护队员出现应激性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等。
事故现场的心理冲击与心理防御机制
矿难事故现场往往充满强烈的心理冲击因素,包括遇难者遗体、幸存者的求救声、灾害现场的恶劣环境等,这些因素可能引发救护队员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救援工作的开展。在矿难现场,部分救护队员可能因目睹严重伤亡场面,产生情绪崩溃、恐惧、无助等心理反应,影响行动能力。此外,长期执行矿山救援任务的队员,可能形成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情感麻木、回避情绪等方式减少心理创伤的影响,但这也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积累,增加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风险。
二、矿山救护队员的心理干预机制
(一)建立系统化的心理疏导体系
系统化的心理疏导体系有助于矿山救护队员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心理稳定,提高心理抗压能力。任务前的心理适应训练至关重要,可通过高强度情境模拟、心理耐受力测试以及压力管理课程帮助队员形成良好的应对策略。例如,针对井下狭窄空间作业,可设计沉浸式封闭环境训练,使队员提前适应救援现场的紧张氛围。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需配置心理干预人员,实时监测队员的心理反应,并通过现场心理调节,如情绪引导、呼吸调节、肌肉放松训练等方法降低紧张度。救援任务结束后,应立即开展心理评估,利用个体访谈、集体反思会等方式分析队员心理状态,确保潜在的心理创伤得到及时干预。此外,可设立长期心理康复计划,针对情绪低落、焦虑或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队员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逐步恢复心理平衡,增强未来执行任务的适应能力。
强化团队支持机制增强心理韧性
团队支持对矿山救护队员的心理韧性建设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可有效减少高压环境带来的心理负荷。建立以互信为核心的团队文化,使队员在高强度救援任务中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例如,在日常训练中,可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设置救援模拟任务,让队员在实践中培养默契,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协作能力。任务执行过程中,建立固定的沟通反馈机制,让队员能够及时表达内心压力,同时接受同伴的鼓励和指导。此外,可推行轮班制,确保救护队员能够获得充分休息,降低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的情绪衰竭风险。在重大救援任务后,组织团队心理辅导会,让队员在安全的氛围中分享情感体验,并通过团体干预手段增强彼此的心理支撑,使团队整体的抗压能力得到提升。
引入智能化心理干预手段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心理干预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使心理调节更加高效可靠。利用VR技术构建高仿真矿难救援场景,可帮助救护队员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心理适应训练。例如,通过模拟塌方、气体泄漏等极端情境,训练队员在突发状况下的情绪管理能力,减少现实任务中的心理应激反应。智能可穿戴设备可实时监测队员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皮肤电反应等,结合人工智能数据分析,识别个体的心理压力水平。一旦发现心理压力过大,可自动触发干预机制,如智能语音引导放松训练、远程心理援助等。此外,可开发个性化心理调节应用程序,通过在线测评、放松训练、情绪追踪等功能,使队员能够随时进行心理状态自我监测,提高心理调节能力,降低长期积累的心理负担。
构建长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可确保矿山救护队员在职业生涯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降低因长期高压工作导致的心理问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筛查,采用专业心理测评工具评估队员的情绪状态、压力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并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心理调适方案。例如,对长期执行高危任务的队员,可安排定期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同时,应设立心理援助热线,为队员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确保他们能够随时获得专业支持。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可推行心理健康轮岗制度,让队员在执行高压任务一段时间后调整至相对低风险岗位,使心理压力得到缓冲。
结束语:煤矿井下复杂环境对矿山救护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心理应激管理已成为矿山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矿山救护队员在复杂环境下的心理应激表现,并探讨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机制。研究表明,系统化的心理疏导体系、团队支持机制、智能化心理干预技术以及长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缓解救护队员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应激应对能力,为矿山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苗得雨.矿山救护队员心理应激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3,19(05):45-50.
[2]王生华.煤矿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机制构建[J].矿业安全与环保,2022,49(0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