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水剂预压浆料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司兵勇
身份证:320321198802150238江苏点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减水剂作为混凝土外加剂,能显著改善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压浆料则主要用于预应力孔道填充和结构加固,具有高强度、流动性和耐久性。二者在铁路、公路、桥梁、建筑等工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但应用场景和作用机理存在差异。
关键词:减水剂;压浆料;混凝土性能;预应力施工;工程应用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材料性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成本和工期。减水剂和压浆料作为两类重要的工程材料,分别应用于混凝土工程和预应力施工中,对提高结构性能、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减水剂通过改善混凝土流变性能和耐久性,助力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压浆料则确保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的有效黏结,提升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本文将从性能特点、作用机理、工程案例等方面系统阐述减水剂预压浆料的应用价值。
一、工程概况
在铁路港口堤坝这类承受动态荷载与海洋侵蚀的工程结构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当聚羧酸系减水剂被引入高强混凝土体系时(其分子结构中的醚键密度直接决定吸附层的稳定性),通过对水泥颗粒表面电位场的双重调控,使得新拌混凝土在保持210mm坍落度的工况下,仍能实现水灰比0.28以下的超低渗透结构——这种流变学特性与硬化性能的同步优化,本质上是水泥水化产物C-S-H凝胶的致密化进程被加速的直接结果。在海洋大气区的混凝土构筑物中,减水剂通过重构界面过渡区的钙矾石晶体取向(借助羧基与C3A相的特异性吸附),使得硬化体在28天龄期时不仅达到63MPa的抗压强度阈值(该强度等级对应着浪溅区的设计要求),更关键的是将毛细孔曲折度提升至4.5以上,这种微观结构的优化使抗渗等级突破W10的技术瓶颈,从而在氯离子渗透系数低1.5×10—12m²/s的条件下,实现钢筋混凝土服役寿命的指数级延长。对于超高层建筑这类垂直运输体系,减水剂的技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缓释机理上使得混凝土在90分钟运输周期内仍能维持180mm坍落度的施工要求,这种时变特性的稳定性源于减水剂分子对水泥颗粒的二次吸附效应,不仅确保了7天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0%(对应早期模板拆除的工程节点),更重要的是通过降低30%的自收缩应变,有效抑制了超长结构温度应力的集中释放。
在冻融循环与化学腐蚀耦合作用的极端环境中(如跨海大桥),减水剂的技术优势通过两阶段作用机制得以显现:初始阶段,其诱导形成的纳米级孔隙结构(孔径主要分布在2-20nm区间)显著降低饱水度至82%以下,这种物理屏障效应将冻融破坏的临界循环次数提升至300次以上;后续阶段,分子结构中的磺酸基团与侵蚀介质中的SO4²-发生竞争性吸附,通过延缓钙矾石向石膏相的转化速度,使混凝土在10%硫酸钠溶液中浸泡180天后的强度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对比基准组的25%降幅显著)。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减水剂的应用延伸至碳排放控制维度——每立方米混凝土减少15%水泥用量。不仅直接降低CO2排放量约85kg,更通过提升28天强度储备系数至1.2,为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提供了新的材料学基础。
二、减水剂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性能特点
在混凝土工程实践中,减水剂作为实现材料性能优化的关键组分——其本质是通过界面化学作用改变水泥基复合体系的流变特性——以聚羧酸系为代表的高性能减水剂,根据《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技术分类体系,凭借其独特的梳状分子结构(该结构特征赋予其优异的空间位阻效应),在维持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基本参数稳定的前提下,能够将水灰比调控至0.25-0.35区间,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源自对水泥颗粒表面双电层结构的深度改造,更关键的是通过分子链的立体吸附作用实现了水泥絮凝体的高效解聚。值得关注的是,该类减水剂在实现45%超高减水率的同时(相较于传统萘系减水剂的15%~25%提升显著),其分子设计中的EO链段长度与PO基团比例的精确定制——这一合成参数的优化直接关联着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的控制效果——使得浆体在120分钟内仍能保持初始流动度的85%以上,这种时变特性的改善从根本上重构了混凝土运输与浇筑的工艺窗口期。
从微观结构层面分析,减水剂对水泥水化进程的调制作用具有多尺度特征:在介观尺度上,其通过破坏水泥颗粒的范德瓦耳斯力集聚网络,释放出被束缚的自由水相;在纳米尺度,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的聚合物分子层形成稳定的空间位阻屏障,这种双重作用机制(包括静电排斥和空间稳定效应)最终导致硬化混凝土的孔隙率呈现指数级下降趋势——根据分形几何理论建立的孔隙结构模型表明,当孔径分布峰值从100nm向20nm迁移时,抗渗性能可提升3—5个数量级——这种微观结构的重构不仅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能力(特别是在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更通过降低连通孔隙的曲折度有效延缓了二氧化碳的扩散渗透路径,进而抑制酯化反应前沿的推进速度。
减水剂与胶凝材料体系的相容性问题在聚羧酸系产品中得到系统性解决,其分子结构中的羧酸基团与水泥矿物相C3A的特定晶面形成选择性吸附,这种靶向作用机制克服了传统减水剂易受水泥细度及C3A含量影响的缺陷,从而在宏观性能上表现出更稳定的流变学行为与强度发展规律。在耐久性提升维度,减水剂通过优化水泥石-骨料界面过渡区(ITZ)的结构致密性——该区域作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薄弱环节,其厚度从常规的50μm压缩至20μm以下——使得界面处的氢氧化钙晶体取向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微观结构的改良直接反映在28d抗压强度30%以上的增幅,同时使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至1×10—12m²/s量级,这对于海洋环境工程具有特殊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减水剂技术的发展已突破单纯改善流变性的传统认知框架,其与辅助胶凝材料的协同效应(如矿渣微粉与硅灰的复合激活作用)正在催生新一代低碳混凝土技术体系,这种技术融合为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进路。
三、减水剂预压浆料在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控制
(一)浆体制备
在桥梁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施工中,浆体制备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核心环节。为确保浆体性能满足《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要求,需建立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重点从材料制备工艺和性能检测两个维度实施标准化管理。浆体制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始于原材料预处理。施工前须对压浆料进行过筛处理,清除受潮结块或夹杂异物,同时采用电子地磅对水、压浆料进行双重复核称量。
搅拌工艺首先向制浆机注入设计用水量的80%(误差±1%),启动设备后匀速撒入全部压浆料,持续搅拌2分钟使料团充分浸润。此阶段需实时监控浆温,通过冷却循环系统将浆液温度控制在20±5℃范围内。随后加入剩余20%的调合水,总加水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压浆料推荐值的±0.5%以内,二次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最终形成具有珍珠光泽的均质流体。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搅拌设备必须配备高精度计时装置,搅拌桨转速应稳定在1000±50r/min,并通过黏度计在线监测浆体流变特性。流动度作为浆体工作性能的核心指标,实施动态化检测管理。每生产10盘浆体(约3m³)即采用标准流锥仪进行现场检测,试验环境温度需保持在20±2℃。检测时先将流锥仪润湿垂直固定,迅速注入1725±5mL浆体后同步开启阀门和秒表,当浆体在流出过程中首次出现断流时立即停止计时。根据规范要求,浆体流动度应介于25~35秒区间,当检测值超出此范围时,须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前3盘已灌注浆体进行追溯检测。对于不合格浆体,严格执行弃置制度,同时启动质量追溯机制:核查原料批号、复验配合比计算、校核计量器具精度、检测设备运行参数,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为确保质量控制体系有效运行,项目部需建立三级检测制度:操作人员每盘进行目视检查,试验员每2小时开展流动度、泌水率等指标检测,试验室每日进行标准试件制作。所有检测数据须实时录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质量波动趋势。针对关键控制点还应设置视频监控设备和电子围栏,实现工艺参数的不可篡改式记录,为质量追溯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这种全过程、多维度的质量控制手段,可有效保证浆体性能的稳定性和施工质量的可控性。
(二)压浆工艺
作为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的核心工序,压浆工艺直接关系浆体充盈度与结构耐久性。本工程执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严控施工参数,通过智能化设备与双控管理确保工艺标准化实施。压浆压力控制采用分阶段动态调节工艺。正式压浆前需进行孔道通透性试验,采用0.1MPa低压水冲洗并检查渗漏情况。正式压浆时,初始阶段以0.3MPa低速推进,待出浆口排出水汽混合液后切换至工作压力。智能压浆台车配备双通道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控进浆端(0.5~0.6MPa)与出浆端(≥0.4MPa)压差,通过PID算法自动补偿压力损失。稳压期控制是工艺关键,当出浆口排出与进浆端同浓度浆体后,立即封闭出浆阀门,在0.58±0.02MPa压力下持续稳压3分钟。此阶段需通过应变片监测孔道膨胀变形量,单孔累计变形量不得超过设计值的1.5‰。特殊情况下,对弯曲半径<5m的孔道需延长稳压时间至5分钟,并增设二次补压操作。真空辅助工艺通过负压环境显著提升浆体密实度。压浆前30分钟启动真空泵组,采用三级过滤系统(水汽分离器+微米级滤芯+螺旋除泡器)对孔道持续抽真空,通过数字真空表将孔道真空度稳定在-0.07±0.01MPa区间。真空度达到设计值后维持15分钟预抽真空,其间采用内窥镜检查孔道密封性。压浆过程中实施"负压-正压"协同控制,当浆体前锋抵达观测段时,逐步降低真空度至-0.02MPa,防止浆体流速过快导致离析。对于大跨度曲线孔道(长度>80m),需采用分段真空技术,每20m设置真空调节阀,通过梯度降压实现浆体匀速推进。
验收标准
作为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工程的最终质量验证环节,验收标准体系需同时满足过程可追溯性与结果可靠性要求。依据《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技术规程》JTG/TF50-2020的规定,本工程实施"双指标平行验证+全过程数据溯源"的验收模式,重点强化浆体充盈度与力学性能的精准控制。验收过程采用"流动度一致性对比法":在压浆稳压阶段,同步采集压浆罐内浆体与最远端排气孔排出浆体样本,使用标准流锥仪进行平行试验。检测时需保证两组试样的温度差≤3℃,流动度偏差值须严格控制在±1秒范围内。对于跨径>30m的T型梁,需在1/4、1/2、3/4跨径位置增设观测排气孔,每个排气孔连续采集3次浆样(间隔30秒),通过流动度曲线分析浆体前锋均匀性。当检测到流动度差异>5%时,立即启动二次压浆程序,采用0.7MPa高压补浆并延长稳压时间至5分钟。验收过程须全程视频记录,重点拍摄浆体流出时的连续性与光泽度,要求浆柱无分层、无气泡且呈半透明玉质状态。
结束语
减水剂通过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推动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压浆料则通过确保预应力孔道的密实填充,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二者的协同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还为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戎密仁,庞银萍,薛志坤,陈伟利.管道压浆剂性能影响试验及配合比优化研究[J].混凝土,2024,(12):267-272.
[2]戎密仁,薛志坤,李向国,刘喜坤,李帅.管道压浆浆液外加剂类型及掺量影响研究[J].地质与勘探,2023,59(02):398-407.
[3]薛志坤.大跨预制箱梁管道压浆液配比优化与密实度检测数据挖掘[D].导师:李向国;杨旭光.石家庄铁道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