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设备安装现场监理与建设单位协同管理模式探讨
赵玉杰
河北邮电通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050021
引言
随着 5G 网络规模化部署以及 6G 技术研发的加速推进,无线网设备安装工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无线网作为数字经济的“神经脉络”,其设备安装质量直接决定了网络覆盖范围、传输速率和运行稳定性,对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无线网设备安装过程中,监理单位承担着监督施工质量、确保规范执行的重要职责,建设单位则聚焦于网络性能达标、满足业务需求等核心目标。然而,两者在工作重心、技术标准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若缺乏有效的协同管理,极易出现沟通不畅、责任推诿等问题,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因此,探索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成为提升无线网设备安装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课题。
一、协同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无线网设备安装工程的协同管理正面临多重挑战。某省通信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显示,2024 年全省无线网设备安装项目中,因监理与建设单位协同不畅导致的工期延误占比达38%,其中基站天线方位角偏差、室分器件安装不规范等问题的返工率较规范项目高出2.3 倍。这些问题的根源可归纳为三个层面:
信息传递存在"滞后性断层"。建设单位的工程指令多通过会议纪要、邮件等传统方式传递,平均响应周期达48 小时,而无线网设备安装的突发性问题(如暴雨导致的室外机柜进水)往往需要即时决策。
技术标准存在"理解偏差"。建设单位关注网络覆盖指标(如 RSRP≥-105dBm),监理侧重施工规范(如YD/T5264-2023 的安装精度要求),两者标准衔接不畅易引发争议。责任界定存在"灰色地带"。无线网设备安装涉及土建、传输、电源等多专业交叉,当出现问题时易出现推诿,反映出协同责任体系的漏洞。
二、协同管理的核心维度与实施框架(一)目标协同:建立动态适配的指标体系
无线网设备安装的核心目标需在"质量—进度—成本"三角中找到平衡点。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联合编制《协同目标手册》,明确分阶段管控重点:基站土建阶段聚焦基础混凝土强度(≥C30)与预埋件位置偏差(≤5mm);设备安装阶段侧重AAU 下倾角(误差≤0.5°)与抱杆垂直度(≤1°);系统测试阶段则以SINR≥15dB、切换成功率≥99%为核心指标。
可创新采用"目标权重动态调整"机制:在工期过半前,进度指标权重占40%;后半程则将质量指标权重提升至60%,既保障建设进度,又避免"抢工期轻质量"的行业通病。
(二)流程协同:重构全周期管理链路
打破传统"建设单位指令—监理执行"的单向流程,建立"策划—实施—验证"的闭环协同机制。在前期策划阶段,双方联合开展现场勘查,重点标注无线网设备安装的环境约束(如高压线附近基站的防雷间距、地下室室分的信号盲区);实施阶段推行"双签字"制度,监理对施工工艺验收的同时,建设单位同步确认该安装方案对网络性能的影响;验证阶段共同参与第三方测试,对存在争议的指标(如MIMO 信道相关性)采用"测试数据+现场复核"的双重确认方式。
(三)责任协同:构建清晰的权责矩阵
基于WBS(工作分解结构)细化双方权责边界,形成"谁主责、谁配合、谁审批"的责任清单。对关键性工作(如基站设备加电测试)采用"双主责"模式,监理负责安全规程执行,建设单位负责网络参数配置;对辅助性工作(如材料进场清点)明确监理主责、建设单位抽查核验;对争议性问题(如非标器件的使用)建立"技术评审会"制度,邀请设计单位共同裁定。
三、创新实践路径
(一)数字化协同平台的搭建与应用
摒弃传统的 Excel 台账与纸质签证,构建包含"问题跟踪、文档共享、实时通讯"三大模块的协同平台。平台设置三级权限:监理单位上传每日施工日志与隐蔽工程影像(如基站接地焊接过程);建设单位发布技术交底与变更指令;双方共同维护"问题池",对每个问题标注"发现时间—责任方—整改时限—验证结果"等要素,系
统自动向责任人推送倒计时提醒。
(二)联合巡检机制的创新设计
推行"三查联动"巡检模式:日常巡检由监理主导,重点检查安装工艺;周联合巡检由双方技术骨干共同参与,聚焦关键指标(如天馈线驻波比≤1.5);月度综合巡检邀请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参加,评估整体工程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巡检结果采用"红黄蓝"三色标注,红色问题(如设备防水失效)需24 小时内闭环,蓝色问题(如标识牌不规范)可纳入周整改计划。
(三)问题闭环处置的流程优化
建立"发现—评估—处置—验证"四步闭环机制,关键节点设置双签字确认。监理发现问题后,先进行初步评估(如判断是工艺问题还是设计问题),再提交建设单位复核;处置方案需明确"技术要求、责任人、完成时限",复杂问题(如多系统间干扰)组织专项论证;整改完成后,监理复核安装质量,建设单位验证网络性能,两者均通过方可闭环。
四、协同效能的提升策略
(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每月召开的"技术交底会"需形成书面纪要,建设单位除解读网络规划目标外,还应说明指标设定的业务逻辑,如边缘速率≥100Mbps 是基于未来物联网设备 需求; 监工 难点,明确规范中的弹性空间,如天馈线安装允许±2°的误差范围。 "模式,会前由监理梳理当日施工疑点,建设单位携带相关技术参数 时应急热线需绑定双方项目负责人手机,建立"问题分级响应"机制: 小时内反馈解决方案;重大问题(如基站倒伏)启动5 分钟内初步响应、30 分钟内到场处置的紧急流程,避免因决策延迟扩大损失。
(二)培育协同文化与能力
跨单位培训采用"理论+实操"模式, 员的无线网原理培训需包含设备工作频段、功率参数等与施工相关的核心内容,通过搭建模拟基站 单位人员的施工规范培训应聚焦关键工序,如学习 YD/T5123- 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互派学习"设定为期 1 周的沉浸式体验,监理 单位人员跟随监理开展现场巡检,通过角色互换深化对彼此工作的理解, 际,建设单位的性能指标更具施工可行性。
(三)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绩效考核设置"协同效能"指标(权重不低于 20%),量化考核内容包括问题响应时效、联合巡检参与度等。对提前 10%以上工期完成且一次验收合格的项目,从工程尾款中提取 2%作为协同奖励,由双方按贡献度分配。建立"责任追溯倒查"制度,因信息传递延误导致的返工,扣减相关责任人10%-15%的绩效奖金;对争议问题推诿扯皮的,暂停该项目的后续拨款流程,直至达成解决方案。通过奖惩联动,倒逼双方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协同",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生态。
结语
无线网设备安装工程的协同管理不是简单的流程叠加,而是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从"对立监督"到"伙伴协作"的理念转变。实践证明,通过构建"目标—流程—责任"三维协同框架,辅以数字化工具与机制创新,可使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工期缩短15-20%。随着6G 技术研发的推进,无线网设备将向更密集、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这对协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的协同不仅是管理模式的优化,更是技术认知、流程标准、责任体系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支撑起高质量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莫叶香.大规模无线网络办公建设与要求[J].晋控科学技术,2022,(04):51-53.
[2]陈俊.甘孜新建基站无线网主设备安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3]吕波.中国移动4G 网络一期甘肃省无线网主设备安装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西安工程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