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连接性能的理论分析
边畅
21011119890507462X
一、引言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凭借工业化生产、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等优势,成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节点作为连接预制构件的核心部位,其连接性能直接决定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刚度及延性,是确保结构安全的关键。与现浇混凝土节点相比,装配式节点因存在预制构件拼接缝、连接钢筋的间接传力等特点,其力学行为更为复杂,易成为结构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节点连接性能,揭示其受力机理与影响规律,对完善装配式结构设计理论、提升节点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连接类型及构造特征
(一)套筒灌浆连接节点
套筒灌浆连接是通过在预制构件预留的金属套筒内灌注高强灌浆料,将预制柱(梁)的伸出钢筋与套筒内钢筋连接形成整体的节点形式。其构造特征为:套筒多采用中空圆柱形,内壁设环形肋或螺纹以增强与灌浆料的机械咬合力;钢筋插入套筒长度需满足锚固要求(通常为 10-15 倍钢筋直径),灌浆料需具有高强度、微膨胀、早强等性能,确保与钢筋、套筒紧密粘结。该节点适用于预制柱与基础、柱与梁的纵向钢筋连接,传力路径为 “钢筋 - 灌浆料 - 套筒 - 灌浆料 - 钢筋” 的间接传力,依赖材料间的粘结咬合力。
(二)浆锚搭接连接节点
浆锚搭接连接通过在预制构件预留的孔洞内插入待连接钢筋,灌注灌浆料或水泥基材料实现钢筋搭接传力,分为全灌浆和半灌浆两种形式。构造上,孔洞直径为钢筋直径的 3-5 倍,长度满足钢筋搭接长度(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类型确定),孔壁设粗糙面或肋条以增强与灌浆料的粘结。适用于梁、板等构件的纵向钢筋连接,传力依赖钢筋与灌浆料的粘结力及灌浆料与孔壁的粘结力,本质是利用灌浆料包裹钢筋形成的搭接段传递拉力或压力。
(三)螺栓连接节点
螺栓连接通过高强度螺栓将预制构件的法兰盘或连接件紧固,实现节点的可拆卸连接。构造特征为:预制梁、柱端部预埋钢板或型钢连接件, 孔位置精度要求高,螺栓需满足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必要时设置抗剪键传递剪力。适用于梁与柱、梁与梁的 平连接,传力路径为 “螺栓受拉 / 受剪 - 连接件 - 构件”,依赖螺栓的机械紧固力,具有施工便捷、可更换的特点,但刚度相对较低。
(四)后浇整体式连接节点
后浇整体式连接在预制构件连接部位预留钢筋搭接或焊接后,支模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节点,类似现浇节点但减少了现场支模范围。构造上 筋的搭接长度、焊接质量,后浇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预制构件,且需设置粗糙面、键槽 构件的结合。传力与现浇节点一致,通过钢筋直接受力和混凝土整体工作传递内力,刚度和整体性接近现浇节点,适用于对整体性要求高的关键节点。
三、节点连接性能的受力机理分析
(一)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
在静力荷载作用下,节点连接的受力机理因连接形式而异。套筒灌浆节点中,纵向钢筋受拉时,拉力通过钢筋与灌浆料的粘结力、灌浆料与套筒的摩擦力传递; 灌浆料抗压强度和套筒约束,剪力由粘结摩阻力、套筒锚固力共同承担。浆锚搭 ,拉力作用下存在“应力重分布”,粘结力随滑移增大先增后减。螺栓连接节点 受拉、剪力,受弯时螺栓群形成力矩平衡,易出现螺栓屈服或连接件变形。后浇整体式节点性能接近现浇节点,钢筋直接受力,混凝土协同工作,剪力由混凝土斜截面抗剪和箍筋承担。
(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
循环荷载下,节点连接性能体现在延性、耗能能力和刚度退化方面。套筒灌浆节点反复拉压时,粘结力因滑移累积退化,可能出现界面剥离,钢筋 塑性变形耗能 但过度滑移会降低承载力。浆锚搭接节点粘结力退化更显著,易出现灌浆料裂缝 滑移增大导致延性较低。螺栓连接节点在反复荷载下刚度退化明显,螺栓可能疲劳变形,耗能依赖螺栓塑性和摩擦滑移,延性较差。后浇整体式节点耗能能力接近现浇节点,刚度退化缓慢,延性较好,多为梁端塑性铰破坏,符合 “强节点弱构件” 原则。
(三)破坏模式的理论分析
节点破坏模式分延性与脆性两类。延性破坏表现为钢筋屈服、螺栓塑性变形等,耗能强、预警明显,其荷载 - 位移曲线呈饱满梭形,峰值后缓慢下降。脆性破坏包括粘结破坏、套筒 / 螺栓断裂、界面剥离等,无明显预兆,曲线陡峭且峰值后急剧下降,耗能低,设计中需避免此类破坏。
四、节点连接性能的评价指标与理论模型
(一)关键评价指标
节点连接性能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承载力(受拉、受压、受剪极限承载力,需满足设计值 1.2 倍以上安全系数);刚度(初始刚度、割线刚度,套筒灌浆节点初始刚度接近现浇节点,螺栓连接较低);延性(位移延性系数,延性破坏节点需≥3.0);耗能能力(滞回曲线包围面积,后浇整体式节点优于螺栓连接);粘结滑移性能(钢筋与灌浆料的粘结强度、滑移量)。
(二)理论分析模型
理论分析模型包括粘结滑移模型,如 τ-s 模型,用于描述钢筋与灌浆料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精细化建模模拟节点受力全过程,可预测承载力、破坏模式等;简化力学模型,将节点简化为 “弹簧 - 刚片” 模型,便于整体结构动力分析。
五、影响节点连接性能的关键因素
(一)材料性能的影响
灌浆料强度直接决定套筒和浆锚节点承载力,微膨胀性能不足会降低密实度;钢筋屈服强度、直径和表面形态影响粘结性能;螺栓强度等级和预紧力决定螺栓连接承载力;预制构件与后浇区混凝土强度匹配影响整体式节点协同工作。
(二)构造参数的影响
套筒长度和内壁构造影响粘结性能,长度不足会导致锚固失效;浆锚搭接节点的孔道直径和长度是关键, 直径过小难以灌浆,长度不足则粘结力不够;螺栓数量、直径和布置影响其承载力;后浇整体式节点的钢筋搭 接长度、粗糙面处理影响界面粘结。
(三)施工质量的影响
灌浆施工质量对套筒和浆锚节点至关重要,灌浆不饱满、流动度不足会降低强度;螺栓连接的孔位偏差、 预紧力不足会导致受力不均、刚度下降;后浇区混凝土浇筑质量和养护条件影响整体式节点强度,蜂窝、养护 不足会削弱承载力;预制构件安装偏差会产生附加应力,加剧节点破坏。
六、结论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连接性能的理论分析需围绕连接类型、受力机理、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展开。不同连接形式的传力路径和性能差异显著,静力荷载下依赖材料粘结或机械紧固传力,循环荷载下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抗震设计关键。理论模型为性能分析提供工具,材料性能、构造参数、施工质量是影响节点性能的核心因素。未来研究应聚焦高性能材料对节点性能的提升,优化节点构造以平衡刚度与延性,结合数字化技术实现施工质量全过程监控,推动节点连接理论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为装配式结构安全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 通 昌 , 张 宗 起 . 装 配 式 混 凝 土 框 架 结 构 创 新 节 点 应 用 研 究 [J]. 建 设 科技,2024,(24):51-54.DOI:10.16116/j.cnki.jskj.2024.24.013.
[2]王珂.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J].混凝土世界,2023,(06):81-84.
[3]龚子荣,李银芳.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新型干式拼接节点连接构造与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2,(20):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