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产业发展背景下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与转型研究
钱雨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一、引言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冷链物流等技术的进步,预制菜因其方便快捷、口味稳定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家庭餐桌到餐饮企业,预制菜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一产业变革给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高职烹饪专业作为培养烹饪行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满足预制菜产业对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产业规模与增长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我国预制菜产业规模逐年攀升。从 2015 年的不足1000 亿元,到 2023 年已突破 5000 亿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众多资本纷纷涌入预制菜领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预制菜企业,同时传统餐饮企业也加速布局预制菜业务,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2.2 消费市场与需求特点
在消费市场方面,预制菜的消费群体日益多元化。年轻上班族由于工作繁忙,缺乏烹饪时间,成为预制菜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他们更注重预制菜的便捷性和口味多样性。家庭消费者在节假日、聚餐等场景下,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预制菜,以减轻烹饪负担。此外,餐饮企业为了提高出餐效率、降低成本,对预制菜的采购量也在不断增加。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半成品加工,而是对菜品的品质、口感、营养搭配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2.3 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在技术层面,预制菜产业不断创新。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如速冻保鲜技术、真空包装技术、冷链物流技术等,有效保障了预制菜的品质和保质期。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餐饮行业的应用,预制菜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在产业融合方面,预制菜产业与农业、食品制造业、冷链物流等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了从食材供应、菜品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配送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融合趋势对高职烹饪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3.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传统的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烹饪实操技能,课程设置围绕中式烹调、西式烹调、面点制作等核心技能展开,注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厨房环境中的实践操作。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为传统餐饮企业,从事厨师等岗位工作。
3.2 与预制菜产业需求的差距
3.2.1 知识结构单一
预制菜产业不仅需要烹饪技能,还涉及食品科学、营养学、食品包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然而,当前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安全法规、预制菜营销等知识了解甚少,难以满足预制菜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2 实践能力不足
预制菜生产具有工业化、标准化的特点,与传统厨房烹饪有较大差异。高职烹饪专业学生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实践主要集中在手工烹饪操作,对工业化生产设备的操作、生产流程的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在预制菜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
3.2.3 创新能力欠缺
预制菜产业竞争激烈,需要不断创新菜品和生产工艺。传统高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缺乏市场调研、菜品研发创新的训练,难以适应预制菜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
四、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与转型策略
4.1 优化课程体系
4.1.1 增设相关专业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食品科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包装技术、预制菜生产工艺、预制菜营销等课程。例如,食品科学基础课程可讲解食品的成分、加工原理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预制菜的生产过程;预制菜营销课程则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使其掌握预制菜的营销策略和方法。
4.1.2 整合核心课程内容
对传统的烹饪核心课程进行内容整合与优化,融入预制菜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在中式烹调课程中,增加预制菜菜品开发、工业化生产流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如何将传统中式菜品转化为预制菜产品,同时掌握预制菜生产中的标准化操作要求。
4.2 创新教学方法
4.2.1 项目式教学
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以预制菜产品开发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给定一个预制菜研发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菜品设计、生产制作以及产品推广方案制定等工作,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4.2.2 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技术、在线课程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学生可以模拟预制菜生产车间的操作流程,熟悉工业化生产设备的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则可提供丰富的预制菜产业相关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3 加强校企合作
4.3.1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与预制菜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企业可在实训基地中设置生产线,学生在基地内进行实习,参与预制菜的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可在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传授实际工作经验。
4.3.2 订单式人才培养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标准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模式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精准需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4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4.4.1 教师培训与进修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预制菜产业相关的培训与进修活动,学习最新的产业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教师到预制菜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4.2 引进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从预制菜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可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作经验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产业实际,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五、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与转型的预期效果
5.1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调整与转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具备了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预制菜产业的岗位需求。在就业市场上,学生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不仅能够胜任预制菜企业的厨师、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岗位,还能够在传统餐饮企业向预制菜业务拓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2 促进预制菜产业发展
培养出的高素质烹饪专业人才将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产品研发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预制菜新品;在生产环节,学生掌握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知识能够提高预制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市场营销领域,学生的专业营销知识和市场意识能够推动预制菜产品的市场推广,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5.3 推动高职烹饪专业发展
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与转型将使高职烹饪专业更紧密地与产业对接,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与预制菜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能够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行业信息,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烹饪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语
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与转型,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能够培养出适应预制菜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烹饪专业人才。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预制菜产业的繁荣,也将推动高职烹饪专业的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烹饪专业应持续关注预制菜产业的动态变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晨,王强。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5):421-427.
[2]刘佳,张悦。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6):34-37.
[3]李华,赵刚。基于校企合作的烹饪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1,97(18):88-92.
[4]王芳,孙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4):56-61.
[5]周伟,吴敏。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烹饪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烹饪教育,2019,36(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