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重塑
张雁卓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一、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五育并举”自被写入国家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以来,已从政策话语转化为高校育人实践的刚性要求。然而,在应用型高校场域,这一理念的落地呈现出明显的“高位徘徊”现象: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宣传文本与质量报告普遍高举“德智体美劳”旗帜;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现实图景却表现为“德育符号化、智育单一化、体育边缘化、美育点缀化、劳动教育空泛化”的结构性失衡。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在于“知识应用—技能复合—价值塑造”的三维统一,其培养过程天然需要跨越学科边界、连接产业场景、融入社会需求。传统“以智育为中心、其余各育补充”的线性逻辑不仅难以回应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需求,也与“全面发展”的时代命题相抵牾。因此,如何破解理念高悬与实践落差的悖论,将“五育并举”从价值宣示转化为可运行、可评价、可改进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应用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议题。
具体而言,本研究聚焦以下三个递进的追问:价值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德智体美劳”应如何由抽象表述转化为可观察、可评价的能力维度?
结构层: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为何难以支撑五育融合?其深层机制障碍何在?行动层:能否以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为切口,构建一条“目标耦合—课程重构—教学创变—评价革新”的系统路径,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范式?回答上述追问,既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回应,也是应用型高校破解“千校一面”同质化困境、实现特色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现实图景:理念高悬与实践落差
当“五育并举”从政策话语进入高校场域,其落地过程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在理念、制度、资源与文化多重张力中呈现出复杂图景。通过对政策文本、院校培养方案与课堂实践的连续追踪,可将当前应用型高校实施“五育并举”的真实状态概括为“三重悬浮”与“四重割裂”。
(一)三重悬浮:理念、目标与行动的错位
理念、目标、行动三重悬浮,使“五育并举”在校园里看似高悬天际,实则难以着陆。首先,理念悬浮:政策文件与院校章程惯于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宏大叙事装点门面,落到院系层面却只剩几句口号,既无课程语言的转译,也无教学语言的落地路径,最终沦为走廊标语与迎检材料。其次,目标悬浮:培养方案对五育的描述停留在“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审美素养”等抽象词汇,缺乏可观察、可测评的学习产出,教师无从设计教学,学生亦难以自我检省,目标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最后,行动悬浮:课堂依旧沿用以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为主线的单线程教学,德育靠“课程思政”标签贴金,体育靠“学分打卡”凑数,美育靠“艺术鉴赏”点缀,劳动教育靠“志愿服务”交差,五育被拆分成彼此独立的任务清单,而非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三重悬浮叠加,导致“五育并举”在理念上高亢、在目标上模糊、在行动上割裂,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四重割裂:结构、内容、方法与评价的碎片化
当下“五育并举”在应用型高校落地时,呈现出四重割裂的深层困境:首先是结构割裂——学分与教学时长过度倾斜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被压缩成“边缘模块”,形成“智育独大,四育点缀”的失衡版图;其次是内容割裂——各学科壁垒森严,德育蜷缩于思政课堂,美育止步于艺术鉴赏,劳动教育简化为清洁或公益劳动,与专业情境缺乏血脉相连;再次是方法割裂——课堂仍以讲授与示范为主,缺少真实任务、真实场景和真实评价,学生体验停留在“知道”层面,难以抵达“情感”与“行动”的深处;最后是评价割裂——现有体系紧盯专业知识与技能达成,对体质健康、审美能力、劳动素养关注寥寥,出现“教而未评、评而不准”的真空,四育因此在教学现场愈发隐形。
(三)深层症结:制度惯性与资源约束的叠加
制度、资源与文化三重枷锁,共同把“五育并举”锁在“天花板”上。绩效导向的教学评价、科研考核与专业认证体系,至今仍把智育分数、论文数量和竞赛奖项奉为唯一硬通货,院系自然缺乏把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搬进主课堂、算进真绩效的内生动力;师资与场地又雪上加霜——美育、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稀缺,体育场馆、产业实践基地“各自为营”,校企协同仅停留在签约合影,共享机制缺位,导致“想融合、难落地”的尴尬不断上演。更深层的是文化惰性:多年沉淀的“专业至上”话语体系,让教师、学生甚至管理者把德智体美劳视为“额外负担”,而非人才培养的“核心配方”,进一步放大了理念认同与课堂实践之间的落差。于是,应用型高校“五育并举”呈现出典型的“高举低放”悖论:价值层面高调宣示,操作层面各自为政;整体目标宏大,具体路径模糊;政策话语强势,课堂实践弱势。唯有穿透制度、资源、文化三重壁垒,才能为后续路径重塑锁定精准靶点。
三、路径重塑:以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为切口
要破解“理念高悬—实践悬浮—效果稀释”的循环,必须将“五育并举”从“附加要求”转化为“内生变量”。本研究以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以下简称“体美劳”)为突破口,构建“目标耦合—课程重构—教学创变—评价革新—治理协同”的五环联动机制,形成可移植、可迭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 目标耦合:把“体美劳”写进毕业要求
为使“五育并举”真正落地,我们以专业认证标准为纲,创设“五育融合毕业要求矩阵”。纵向维度上,将毕业要求逐级分解为“知识—能力—素养”三级指标,形成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横向维度上,在每一级指标下嵌入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可观察、可测评的行为描述:美育强调“运用设计思维优化产品体验与视觉表达”,体育聚焦“依据岗位体能标准制定并执行个人健康计划”,劳动教育则要求“在真实生产或服务情境中完成技术改良并撰写反思报告”。为将矩阵转化为教学实践,我们同步开发一页式“目标—活动—证据”一致性模板:教师只需在“目标映射表”内勾选对应毕业要求,即可自动生成适配的教学活动类型与成果证据形式,从源头上杜绝目标与实施“两张皮”,确保体美劳要素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可教可评。
(二)课程重构:从“并行开课”到“融合项目”
课程重构以“通识—专业—拓展”三层级贯通为主线,实现五育要素的深度融合。首先,在通识平台创设 …2+1 ”融合模块:2 学分必修以“工程美学”与“劳动与创新”为核心主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校内校外协同的方式,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审美—创造—劳动”的完整链条;1 学分选修则依托社团与工作坊,开设“设计思维”“体能管理”等微课程,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取向自由拼图,形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其次,在专业核心层面,摒弃传统的“课程群”拼盘,转而打造一条纵向递进的“项目链”: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例,将“产品创意—结构设计—样机制造—用户测试—市场推广”拆解为五个连续项目,每个项目同步嵌入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任务——外观造型评审会锤炼审美能力,工位体能测试提升健康操作技能,真实生产线跟岗与工艺优化培养劳动精神与工艺思维。最后,在素质拓展环节,用“持续任务”取代“一次性活动”,建立与学期节奏同步的“四季主题”机制:春季“校园美学节”激发公共审美创造,夏季“体能挑战赛”强化体质与团队协作,秋季“劳动服务月”深耕社区与产业劳动场景,冬季“创客马拉松”聚焦跨学科创新成果产出。四季主题与课程评价同规划、同实施、同反馈,使体美劳教育贯穿学年始终,形成螺旋上升的成长闭环。
(三)教学创变:把课堂搬进真实场景
教学创变的核心在于把课堂搬进真实场景,构建“学—训—研—创”四环递进、环环相扣的育人流程:先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继而在校内基地开展技能训练,夯实专业本领;再深入企业现场进行技术攻关,在真实任务中检验与迁移能力;最终通过专利、原型或公益作品完成成果输出,使德智体美劳在同一任务链中自然融合、同步生长。为保障四环无缝衔接,我们实行“双导师 + 双场景”协同机制:校内导师聚焦学科逻辑,企业导师聚焦职业逻辑;课堂场景完成知识建构,生产场景完成能力淬炼,双方以同一份“任务工单”统摄学习目标、执行标准与多元评价,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产业的深度对话。同时,依托“五育融合课程地图”软件,教师可一键匹配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与成果证据,自动生成可视化教学蓝图;而“情境任务库”则按专业分类存储企业真实案例,教师可按需调用、二次开发,让每一次教学都扎根产业土壤、回应真实需求。
(四)评价革新:多元证据与成长档案
在评价环节,我们构建起教师、企业导师、学生本人与第三方机构四方协同的多元主体格局:教师聚焦知识理解与应用水平的认知维度,企业导师记录体能测试、劳动时长及作品完成度的行为表现,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则深入审美体验、劳动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情意层面,第三方机构以专业视角进行校准与背书。评价工具上,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五育成长电子徽章”实时、防篡改地采集学生在课堂、实训基地、企业现场、社区服务等多元场景中的学习证据,实现数据跨平台共享;同时,每学期自动生成一份“体美劳成长档案袋”,以图文、视频、量化指标与质性评语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生成长轨迹,既作为毕业审核的关键依据,也为就业推荐提供可信、可视的能力画像。
(五)治理协同:共建“一站式”育人共同体
学校以“五育协同中心”为枢纽,打破教务、学工、团委、后勤与校企办的部门壁垒,集中统筹经费、场地与师资,实现资源一体化调度;配套制度上,体美劳项目指导计入教师教学业绩,学生获得的体美劳成果可等值置换专业选修学分,企业参与育人项目则同步纳入其社会责任考核,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长效激励。校内体育场馆、艺术工坊、劳动实践基地实行统一预约、分时共享,校外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与社区服务中心三方联动,构建校内校外无缝衔接的“一站式”五育共同体。
四、结语
从理念到行动,从政策到课堂,“五育并举”在应用型高校经历了“热词—口号—任务—难题”的层层折射。本文基于对六所院校的追踪调研,揭示了“理念高悬—结构割裂—实践空转”的现实困境,并尝试以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为切口,构建“目标耦合—课程重构—教学创变—评价革新—治理协同”的闭环路径。研究结论与启示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五育并举不是课程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育人逻辑的深层重构。只有当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证据在同一逻辑链条中完成对齐,体美劳才能从“边缘模块”转化为“能力中心”。
第二,应用型高校的最大优势在于“真实场景”。生产现场、技术规范、工艺美学、劳动纪律本身即是德智体美劳的生动教材;把课堂搬到车间、社区、田野,才能把“隐性五育”转化为学生的显性成长。第三,五环联动机制的可贵之处在于可复制、可迭代。无论是“五育融合课程地图”还是“区块链电子徽章”,其底层逻辑是“小切口、快迭代、低门槛”,既适用于资源丰裕的东部院校,也可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快速落地。
参考文献
[1]伍孟珺.“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12):131-134.
[2]张莹.“五育并举”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J].知识窗(教师 版),2024,(11):55-58.
[3]程鹏.“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1):72-74.
项目名称: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GH2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