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三道弯”的文化阐释
张舒
新疆艺术学院 830023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2006 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有“地秧歌”、“耍秧歌”等别称,还有“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表达。“三道弯”的形态主要是指舞蹈中头与胸、腰与胯、胯与腿反向运动所形成的姿势,既展现女性身体的柔韧之美,又暗含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在民俗语境中,“三道弯”常用于表现民间故事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张力,是民众喜怒哀乐的身体叙事,承载着对生活百态的诗意重构。“三道弯”不仅是对胶州秧歌形态的描述,而且在舞蹈中也起着“高品质基因”的作用,它已经被提炼成了一种典型的体态贯穿整个舞蹈之中。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及类型
(一)起源
胶州秧歌是起源于山东省胶州市并且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存在于今青岛市黄岛区境内的胶城镇和李沧区一带。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它起源于元代戏剧的一个特定分支或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其二观点是胶州人在闯关东的过程中,不得不在途中乞讨和唱歌以维持生计,目的是满足他们日常的生活需求。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山东胶州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山东的历史文化、胶州的古老港口、海洋的文明以及宋代的舞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类型
胶州秧歌以其自身的魅力,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按其特征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节日庆贺类,胶州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充满了欢乐和活力,气氛热烈而热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经常被用来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欢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养成了在节日上欢腾跳舞的传统。二是祭海类,胶州秧歌得以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洋的帮助,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沿海地区的人们对海洋的感激之情,最适当的方式便是通过胶州秧歌来进行表达,因此常用它来祈愿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从而抒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和期望。三是表演类,胶州秧歌主要通过自娱和娱人的方式进行表演,整个演出流程都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首先是“迎阳歌”,其次是“拜庙”,三是“拜爷”,四是“领赏”。
二、胶州秧歌“三道弯”产生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的哲学为核心,儒家的“中庸之道”追求“过犹不及”的平衡境界,此种观念直接影响了“三道弯”的形态尺度。在以儒家哲学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女性遭受了残酷的肉体束缚,“缠足”不仅限制了她们的身体,还限制了她们的心灵和思维方式。女性在被缠足后行走可能会出现脚部不稳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她们的步态,导致出现如“扭”、“闪腰”和“三道弯”等舞蹈动作。此外,儒家文化对于女性“温婉”、“含蓄”的伦理期待,推动“三道弯”成为女性气质的艺术表达,其弱化了肢体的外放张力,以迂回、含蓄的体态传递温婉恭顺的气质,将“女德”中“柔中有韧”的理想形象转化为具象的舞蹈语言,使体态成为伦理观念的视觉载体。
(二)农耕文明的影响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沉淀,农业文明已经深入渗透到舞蹈的各个领域,胶州秧歌作为农业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地展现了一种与大地紧密相连的情感。山东半岛的农耕生产方式塑造了“三道弯”的动作原型,如田间插秧时的弯腰弓背,侧身转身,在重复性的劳动动作中自然形成的肢体曲线,经过长期实践逐渐沉淀为习惯性的体态,渔民拉网时身体随着工具发力的协调扭曲,强化了“拧、倾、圆、曲”的动态特征。此外,农作物生长的蜿蜒姿态、水流的曲折律动等自然意象,通过民众的审美感知融入舞蹈设计之中,使“三道弯”的曲线暗含对于自然生命力的模仿与歌颂,展现出农耕文明中“生生不息”的自然韵律,从而影响了“三道弯”的形态美学。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看,胶州位于山东半岛的东侧,面朝大海,拥有丰富的海洋和陆地文化遗产。人们生活在海滨地区,并对海浪抱有深厚的情感和敬意,这份深厚的热情已经在当地居民的心中根深蒂固,并在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得到了体现。胶州秧歌的起源与海的“波纹感”和“涟漪感”紧密相连,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胶州秧歌独特的舞蹈和表演风格,形成了胶州秧歌独有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S”型曲线。
三、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律特点和动作特征
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具有其独特之处,它们并非静态的舞蹈动作,而是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由肢体关节与肌肉用力交替变化构成的节奏韵律。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和谐地协同工作,利用“拧、碾、伸、韧”等动作和规律来驱动整个身体进行全面的运动,这一系列的动作在时间和循环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被称为“流中的三道弯”。
(一)动律特点
1、基本概述
“三弯、九动、十八态”,是胶州秧歌三道弯的核心动作,它的表现形式又可以划分为扭腰、脚拧、小臂划八字圆、手推和翻腕。其中,“三弯”是按顺序划分为腰部、胯部和颈部,在舞蹈中,身体会展现出三条曲折的曲线。另外,如手腕、肘部、手臂与脚踝、膝盖与腿部的弯曲度以及胯的曲度,都可以被称作三弯。而“九动”则是包括颈、指、腕、肘、臂、腰、膝、脚、踝的动作,它们共同协作,因舞蹈风格需要而各自产生的“同时同向”“同时各向”的持续弧线运动。十八态包括:喜、怒、哀、乐、羞、愁、忧、浪、疯、恼、媚、痴、癫、娇、骚、柔、赖、嗔,它既包括了各种姿态又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是一种独特的动态美。
2、“拧、碾、扭、韧、抻”的韵律感
“拧、碾、扭、韧、抻”使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姿势得以自然形成,五大特点的连贯运用,给人一种丰富饱满的立体美感。“三道弯”突出了女性身体的曲线美,这一引人注目的舞蹈动作在力度上主要以“抻”为主,“抻”使得整个秧歌的舞蹈表演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女性舞者的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展现女性的曼妙之态。此外,在舞蹈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头、胸、手、小臂、大臂、胯、腿、膝、脚,使它们继续以连续的弧线向同一个方向运动,动作和节奏在舞蹈中的变化很快,但脚膝拧碾过程中腰部也随之扭动,展现出既连贯而又无棱角痕迹,既灵活而不呆滞的感觉。五大动律不可分割,它们不是单独表达的,而是与收缩和伸展、强弱相对立的,身体各部分按规律上下运动,表现出统一、和谐的特点。
(二)动作特征
1、“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感
在“三道弯”动作形成过程中,首先是舞者的颈、腰、膝这三个部位发生适合舞蹈运动的曲度变化,随之舞者的头、胸、胯、臂、手、腿、膝、脚等部位会随着上述三个部位同时向不同方向作出连绵不断的弧线运动,这些身体部位共同为胶州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外在运动特征的形成提供基础,使其动态更完美地展现于观众的面前。因此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是通过人体多个角度、多个方向有序有序进行展开的,它是内在结构与外部形态紧密联系的整体舞蹈形象。
2、“慢做快收”的内在抻韧感
节奏的变化体现了舞蹈中“做慢收快”的动态形象。所谓“慢做”,指动作在开势时讲求稳、缓、沉;所谓“快收”,是指在动作收势时讲求短、快、轻。“慢做快收”也是胶州秧歌的节奏变化,它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一种具有“力度”的美感。“快发力”是动作发力的瞬间快速干脆,“慢延伸”是其后的延伸则相对柔和缓慢,动作虽然是“慢做”,但它展现的并不是暂时的静止,而应体现的是更加有着内在韧性的舞蹈动作,它是一个“蓄力—发力”持续性的过程,推、抻的动律就尤为明显,它贯穿于舞蹈动作的始终。
四、胶州秧歌“三道弯”展现的文化意蕴
(一)莲步娉婷,娇柔之美感
在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角色,向人们展示了诸如“抬重”、“落轻”、“走飘”等独到的审美特质。它不仅继承了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对女性“柔弱”这一审美观念的表达,而且还成功地展示了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更向世人们传递出山东胶州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同时胶州秧歌还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气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融入了各种时代的元素,如充满活力的小嫚、温文尔雅的扇女和知识渊博的翠花,这些都更加突显了现代山东女性的独特性格。
(二)行云流水,线性之构图
在胶州秧歌中,跑场也被视为一个显著的特点。各式各样的调度场图都展示了其独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沉淀,包括大摆斗、十字梅、四门斗等设计。尽管每一种设计都有其独特之处,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主要呈现为方形和圆形,这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高雅和庄重相吻合。调度场图的设计既清晰又流畅,仿佛栩栩如生,完全没有停滞之感,它代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流线型”的美感。
(三)圆润流畅,哲学之意象
在中国古代,“圆”被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哲学象征。从“天圆地方”到“太极阴阳”,“圆”代表了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和哲学标志的思维与情感方式,对我国的众多文化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字圆”是胶州秧歌最基本的表演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胶州的秧歌表演中,“八字圆”与各类“扇花”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八字圆”是一种无意识的延续,它主要是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轨迹及规律来揭示“圆”这一意象背后所展现的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在其的表演中,各种扇花技艺都以“圆”的形态为核心,每一个扇花都尽可能地去追求完美的“圆”。
(四)自强不息,坚韧之精神
胶州秧歌在其动律特点上强调了推、拧、抻的技巧。尽管它重视“抻”的过程,但它也与“韧”密不可分。其中,“抻”代表了有韧性的“抻”,而“韧”赋予了身体强大的控制力,释放出强烈的感染力。在这种节奏中体现出的正是山东人刚健向上、奋发有为的性格特点。“抻”体现了山东人民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韧”则揭示了山东人民在前行中的豁达,面对困难的坚韧精神。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的诚实、友好、务实、上进、持续努力和逐步前进的人文价值观。
结语:
胶州秧歌以其特有身体律动与节奏特征,透露出山东地方民间舞蹈的独特韵味,娇柔的女性之态、圆转的舞蹈意向、线性的舞蹈调度体现着它独特的审美取向,其“三道弯”动作形态在众多舞蹈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它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展现,它源于民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情感和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安薏涵.胶州秧歌“流动中的三道弯”审美初探[J].山东艺术,2020,(03):72-79.
[2]娄晓艺.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审美特征[J].艺术品鉴,2020,(17):56-57.
[3]吴青.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J].尚舞,2022,(19):137-139.
[4]李娇璐.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体态特征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2):152-156.
[5]晏妮.浅析胶州秧歌的审美特征[J].中国文艺家,2020,(04):82-83.
[6]孙慧.浅谈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J].大众文艺,2019,(0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