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与案例分析

作者

许玲梅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中心小学

引言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在当前教育变革背景下,探索教学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本文聚焦游戏化、项目式、AI 辅助等新型教学模式,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设计、应用及成效,旨在为提升课堂教学活力与实践效能提供参考。

1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价值。数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与人教版教材严谨的结构及能力发展要求紧密关联,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旨在弥合教材知识体系与学生认知经验间的鸿沟,通过创设动态学习活动降低知识门槛,激发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关联与发展高阶思维,这亦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依托人教版教材特点,实践情境化、探究性等技术整合模式,有助于将概念具象化,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与逻辑美,提升育人质量。该研究驱动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其深化课程理解、把握学情并反思实践,超越经验束缚,科学选择与调适教学策略,实现向学习促进者转型,最终促进师生能力的协同发展。

2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2.1 深度融入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人教版教材强化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特点,创新路径之一是系统化创设真实或拟真度高的学习情境,将其转化为驱动学生探究的核心任务。针对教材中的特定知识点,设计包含信息获取、策略选择、方案实施与成果评价的完整任务链,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时,可设计为特定尺寸区域规划护栏购买的预算问题。学生须在真实情境压力下,主动调用相关知识进行建模、计算与决策。

2.2 突出思维外显与交互的探究共同体建构

针对人教版教材对数学思考过程逐步外显的编排意图,重要创新路径在于构建以学生思维碰撞为核心的课堂探究共同体。突破教师单向讲授的定式,精心设计具备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多元视角的碰撞与集体智慧的贡献,如探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在生活中的多种应用及其局限性。在教学实施中,刻意营造安全的言论表达空间,借助多样化的记录与展示工具,如思维导图、记录板或互动数字平台,显性化学生的猜想、推理与验证过程。

2.3 整合智能技术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

结合人教版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优势,创新路径之三是构建融合智能技术的分层学习支持系统。利用 AI 学习平台、自适应练习工具及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性重组与资源拓展,实现基于学生实时学情的动态路径调整和精准干预。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系统依据诊断性测评结果,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推送差异化的学习材料、微课解析和阶梯练习,包括具象化模型演示、等值分数理解强化或复杂情境问题挑战。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和辅导者,依据平台反馈的群体学习热力图和个体瓶颈问题,适时组织集中讲解或针对性小组辅导。

3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效果案例分析

3.1 真实情境驱动提升概念主动理解力

以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为例,设计“班级植物角护栏预算”真实任务。植物角为长方形(长 2 米宽 1.5 米),学生需计算护栏总长度并比较不同单价材料(塑料条每米 8 元,木条每米 12 元)的总成本。此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应用周长公式计算护栏长度,在成本对比中深化对公式意义的理解,并自然涉及乘法运算策略选择。与传统例题练习相比,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与问题解决的完整性,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决策工具的意识显著增强。任务驱动模式有效弥合教材知识点与现实应用的割裂感,学生在预算规划、材料选择等真实约束条件下建构知识体系,不仅掌握周长计算技能,更体验到数学决策的严谨性和应用价值,促进原理理解与迁移能力的协同发展。

3.2 多向互动探究深化思维深刻性

针对人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原理教学,实施开放式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利用吸管和连接器搭建三角形、四边形结构,在施加压力实验中观察形变差异。学生通过自主操作直观感知三角形稳定性,并进一步思考:“这种稳定性在建筑中如何应用?若三角架一边过长是否仍稳定?”这一追问促使学生突破教材例题的有限结论。活动中教师引导各组录制实验过程并用图示标注受力点,在班级“工程研讨会”上展示发现、质疑方案、辩论结论。互动探究过程使教材中静态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思维碰撞场域,学生在矛盾冲突(如对“边角关系”的不同解释)中修正认知,理解稳定性原理的适用边界。

3.3 智能分层系统优化个体适配发展

在人教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应用中,部署智能学习平台实施诊断性分组教学。课前通过平台推送基础概念微课与前置检测(如“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系统依据答题数据分析常见错误类型(如单位“1”识别错误、等值分数混淆),动态生成三层次学习包:基础组侧重通过分实物动画建立分数模型,进阶组强化单位“1”变换训练,拓展组挑战生活情境中的等值分数应用问题(如食谱配比调整)。课堂中教师依据平台实时生成的知识掌握热力图,重点引导基础组操作分数拼图具象化概念,同时点拨拓展组解决含多重限制条件的等值分数问题(如“蛋糕平均分给8 人,拿 3 份者比拿 1/4 者多得多少”)。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深化课改、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本文案例表明,有效的创新需植根学情,融合技术,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学生深度参与与思维进阶。未来教学应持续探索、优化实践,让数学真正启迪智慧,赋能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福俊.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C]//《村委主任》杂志社有限公司.2025(第一届)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基础教育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研讨会论文集.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实验学校;,2025:427-433.

[2]彭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及实践路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9):78-81.

[3]何金花.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与案例分析[J].读写算,2025,(13):92-94.

[4]梁俊杰.小学数学课堂兴趣教学模式创新设计分析[J].智力,2021,(09):101-102.

[5]李志勇.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及实施案例分析[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0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