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菌肥注射灌溉的土壤改良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张玲玲

陕西农业发展集团;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铜川有限公司

一、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根基,其质量优劣直接关乎作物生长、产量高低及品质好坏。长期以来,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粮食产量,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土壤问题,如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肥力下降以及土传病害频发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寻求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土壤改良技术迫在眉睫。

菌肥注射灌溉技术应运而生,它巧妙地将菌肥与灌溉系统相结合,在为作物提供水分的同时,精准地将活性微生物菌肥输送到作物根部周围土壤,实现了水分、养分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为土壤改良开辟了新路径。深入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土壤质量、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菌肥注射灌溉技术概述

(一)技术原理

菌肥注射灌溉系统主要由灌溉设备、菌肥储存与输送装置以及控制系统构成。在灌溉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将预先配置好的菌肥溶液按照设定的比例和流量,借助压力泵等设备注入灌溉管道,与灌溉水充分混合后,通过滴灌、微喷灌等方式均匀地施入土壤中。

菌肥中的活性微生物,如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中迅速繁殖生长。它们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分泌多种酶类和有机酸,参与土壤中复杂的物质转化过程。一方面,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中难以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多糖类物质等黏性分泌物,能够促进土壤颗粒团聚,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

(二)技术特点

1.精准施肥: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菌肥注射灌溉能够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确控制菌肥的施用量和施用位置,使菌肥能够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周围的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

2.微生物活性高:通过注射灌溉的方式,菌肥能够迅速到达土壤根系层,避免了传统施肥方式下微生物在土壤表层因环境不适宜而活性降低的问题,确保了微生物在土壤中的高活性和快速繁殖,充分发挥其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三、菌肥注射灌溉对土壤改良的作用效果

(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1.优化土壤结构:在长期施用菌肥注射灌溉的试验田中,土壤团粒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例如,连续两年采用菌肥注射灌溉后,土壤容重从 1.45g/cm3 降低至1.32g/cm3 ,土壤总孔隙度由 45% 增加到 52% ,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明显增强,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物理环境。

2.调节土壤酸碱度:对于酸性或碱性土壤,菌肥中的微生物代谢活动能够产生酸碱缓冲物质,调节土壤 pH 值。施用菌肥注射灌溉一年后,土壤 pH 值从 4.2上升至4.8,有效缓解了土壤酸化问题,有利于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3.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随着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和微生物分泌物的作用,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大幅提升。研究数据显示,在干旱地区采用菌肥注射灌溉的农田,土壤田间持水量比对照田提高了 15%-20% ,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留存时间延长,减少了养分的淋失和挥发。

(二)提升土壤肥力

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菌肥中的微生物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同时自身的生长繁殖也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连续三年使用菌肥注射灌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1.2% 提高至 1.8% ,为土壤肥力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2.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各种酶类,如蛋白酶、磷酸酶、脲酶等,能够将土壤中固定的氮、磷、钾等养分转化为可被作物吸收的形态。相关研究表明,施用菌肥注射灌溉的土壤,其有效氮含量提高了 10%-20% ,有效磷含量提高了 15%-30% ,速效钾含量提高了 10%-25% 。

4 菌肥注射灌溉的土壤改良技术应用研究

4.1 菌肥选择与配比

菌种选择需要考虑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和改良目标三重要素,禾本科作物优先选用固氮菌为主的复合菌剂,经济作物则侧重解磷解钾功能菌株。重茬土壤应配伍生防菌种,如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与营养功能菌形成协同组合,配比通常控制在 3:7 的生防营养比例。菌肥载体选用要注意与注射系统的兼容性,液体菌剂需保持适当粘度和悬浮稳定性,防止菌体沉淀导致输送不均,固体菌剂则要控制颗粒细度,避免堵塞喷孔。复合菌剂的配伍原则遵循功能互补、生态位分异,如好氧菌与兼性厌氧菌搭配,快生菌与慢生菌组合,形成时空交替的活性维持体系。菌肥浓度梯度设置要考虑土壤微生物背景值,通常在 106-108CFU/mL 范围内调整,盐碱地可适当提高接种量以克服环境压力。

4.2 注射设备选型与调试

设备选型首要考虑土壤渗透特性,黏重土壤选用高压柱塞泵系统,工作压力保持在 0.3-0.5MPa,砂质土壤则可采用低压齿轮泵,压力控制在 0.1-0.2MPa 范围内。注射针头设计直接影响菌液分布,多孔式针头形成伞状扩散,适合浅根作物,而单孔长针头可实现深层次输送,满足深根作物需求,针头直径通常为2-3mm 。防堵塞设计是关键技术创新点,包括在线过滤器设置、脉冲反冲洗功能和可拆卸式针头结构,这些设计能有效应对菌液中的载体颗粒和菌丝体缠绕问题。流量控制系统需要精准调节,根据土壤入渗速率动态调整注射流量,保持最佳渗透深度而不产生地表径流,一般控制在 5-8L/min 范围。设备调试要模拟田间条件进行压力流量测试,通过染色剂追踪法观察菌液扩散半径,确保形成直径15-20cm 的有效改良区。

五、菌肥注射灌溉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认知与推广不足

1.农民认知水平有限:目前,大部分农民对菌肥注射灌溉技术的原理、优势和使用方法了解甚少。传统的施肥和灌溉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他们对新技术存在疑虑和抵触情绪,导致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2.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相关技术推广部门和机构对菌肥注射灌溉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对该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无法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设备与运行成本较高

1.设备购置成本高:菌肥注射灌溉系统需要配备专门的菌肥储存与输送装置、压力泵、控制系统等设备,设备初期购置成本较高,对于小规模农户来说,经济压力较大,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应用。

2.运行维护成本高:该技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更换易损部件,同时,菌肥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导致整体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影响了农民使用的积极性。

六、结论

菌肥注射灌溉作为一种创新的土壤改良技术,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抑制土壤病原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尽管目前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技术认知与推广不足、设备与运行成本较高、菌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但通过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降低设备与运行成本、加强菌肥产品质量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有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菌肥注射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菌肥注射灌溉技术将在农业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我国农业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福锁,崔振岭,王激清。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10,47(5):915-924.

[2]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曹卫东,王守红,王纪华。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2):1-7.

项目:DJNY2024-45 食用菌菌化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