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土木工程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

作者

张柏诚

湖北商贸学院 430000

一、土木工程管理中风险识别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识别存在的局限

风险识别范围不全面,多聚焦于施工阶段的安全与成本风险,对前期决策阶段的政策风险、设计阶段的技术风险、运营阶段的维护风险关注不足,导致风险管控存在盲区。识别方法单一,主要依赖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缺乏系统的工具与流程支撑,对隐性风险和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薄弱,如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沉降风险、极端天气对工期的影响等预判不足。风险识别的动态性不足,多在项目前期进行一次性识别,未能随着工程进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实时更新风险清单,导致新出现的风险无法及时纳入管控范围。

(二)风险控制措施的短板

风险控制措施针对性不强,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风险采用同质化的应对方法,如对高风险的深基坑施工与低风险的场地清理采用相同的管控力度,导致资源浪费或管控不足。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部分风险控制方案停留在文件层面,现场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如安全防护措施未按要求设置、应急预案未组织演练等,使得措施难以发挥实际作用。风险控制的协同性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在风险管控中的职责划分不清,信息沟通不畅,出现风险时相互推诿,影响控制效率。

(三)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

缺乏系统化的风险管控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控等环节缺乏有机衔接,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风险评估标准不统一,对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判定缺乏量化指标,导致风险等级划分主观随意,影响控制策略的制定。风险管控的信息化水平低,仍以人工记录和纸质报告为主,风险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效率低下,难以支撑动态化、精准化的风险管控决策。

二、土木工程管理中风险识别的核心维度与控制的关键原则

(一)风险识别的核心维度

按项目阶段划分,决策阶段需识别政策法规变化、投资估算偏差、可行性研究不足等风险;设计阶段应关注设计缺陷、技术标准不符、图纸变更频繁等风险;施工阶段要重视地质条件突变、施工工艺不当、材料质量不合格、安全事故等风险;运营阶段需考虑设施维护不当、功能不满足使用需求等风险。按风险类型划分,包括技术风险(如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技术落后)、经济风险(如材料价格上涨、资金链断裂)、安全风险(如坍塌、火灾、人员伤亡)、环境风险(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极端天气)、管理风险(如合同纠纷、组织协调不力)等。按影响范围划分,可分为项目级风险(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或成本)和工序级风险(仅影响某一施工环节)。

(二)风险控制的关键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加强前期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预防性措施,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在施工前对地质进行详细勘察以规避地基风险。遵循分级管控原则,根据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的控制措施,对高等级风险制定专项方案并重点监控,对低等级风险进行常规管理,提高管控效率。体现动态调整原则,根据工程进展和风险变化情况,实时更新风险清单和控制措施,确保管控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注重协同联动原则,明确各参与方的风险管控职责,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风险管控合力。

(三)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协同关系

风险识别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全面、准确地识别风险,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控制策略;风险控制则是风险识别的目的,通过对识别出的风险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风险影响。二者形成动态循环,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发现的新风险需反馈至识别环节,补充完善风险清单,而风险识别的深化又能为控制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共同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三、土木工程管理中风险识别与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风险识别体系

构建全周期风险识别机制,将风险识别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每个阶段结束后开展风险复盘,及时识别新出现的风险。推广科学的识别方法,结合经验判断与系统工具,如采用德尔菲法征集专家意见、故障树分析法追溯风险源头、SWOT 分析法评估内外部风险因素等,提高识别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建立动态风险清单,定期(如每月)组织各参与方更新风险信息,标注风险状态变化(新增、消除、等级调整),并同步至风险管控平台,确保风险信息的时效性。

(二)优化风险控制策略

制定差异化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技术风险可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采用先进工艺解决;经济风险可通过签订固定价格合同、建立价格预警机制规避;安全风险需强化现场防护、加强人员培训;环境风险应制定环保方案、落实减排措施。加强措施执行与监督,将风险控制责任分解到具体岗位和人员,明确执行标准与时间节点;监理单位定期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对未达标的进行整改问责;建立风险控制台账,记录措施执行过程与效果,确保可追溯。推行风险转移与分担,通过购买工程保险转移部分风险(如意外伤害险、工程一切险),在合同中明确各方的风险分担责任,减少风险损失。

(三)构建协同管控机制

建立多方协同的风险管控小组,由建设单位牵头,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参与,定期召开风险管控会议,共享风险信息,协调解决重大风险问题。明确各方职责与分工,建设单位负责总体风险管控决策与资源保障,施工单位承担现场风险控制的直接责任,监理单位负责监督风险措施的落实,设计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以规避设计风险。搭建信息化风险管控平台,整合各参与方的风险数据,实现风险识别、评估、控制、预警的数字化管理,通过平台实时推送风险信息、下达控制指令、跟踪整改情况,提升协同效率。

(四)强化风险管控保障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与管控能力,对管理人员开展风险识别方法、评估工具的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风险防控技能培训。完善风险管控制度,制定风险识别标准、评估流程、控制措施执行规范等制度文件,使风险管控有章可循。加大技术与资金投入,引入 BIM 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工具提升风险识别与控制的精准度,保障风险管控所需的资金(如保险费用、监测设备购置费用),确保各项措施落地。定期开展风险管控评估,对风险识别的全面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风险管控体系。

结束语

土木工程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对提升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存在的识别不全面、控制不到位、协同性差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识别体系、优化控制策略、构建协同机制、强化保障措施等途径加以解决。未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风险识别与控制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风险的提前预警,通过协同平台实现各方的高效联动,为土木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实的风险管控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卓.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J].大众标准化,2025,(05):83-85.

[2]罗倩.土木工程招投标中的风险识别与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5,(01):44-46.

[3]刘海英.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评估方法研究[A]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