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温度应力监测与智能温控质量优化研究
李少华
身份证号码:420112197811060359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水化热和外部荷载的影响,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裂缝的出现,有时甚至会造成结构破坏,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进行监测和控制很有必要。传统的监测方法通常依靠人工检查,这种方法效率不高,精度也有限。随着物联网技术持续进步,人工智能逐步成熟,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研究者聚焦的重点。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
(一)材料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混凝土微裂缝的出现通常与材料有关联。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水化时会产生大量热能,热能无法有效消散,混凝土内部温度就会上升,温度裂缝由此形成;骨料的质量、水泥的成分和细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当质量不达标时,裂缝的风险也随之提升。
(二)施工过程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诸多因素会影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裂缝,模板支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模板支撑决定了混凝土的形状和尺寸精度,支撑不稳固时,混凝土的荷载会让模板变形,从而就会出现裂缝;同时,振荡不均匀会让混凝土内部出现空洞,密实度呈现不一致,从而形成了裂缝;充分养护能让混凝土显著密实更耐久,有效规避裂缝的发生,若养护不充分,无法保障混凝土强度增长和密实度,易出现裂缝。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温度应力监测优化策略
(一)多维监测技术的应用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温度应力监测是个挑战,因此可以使用多维监测技术。传统方法往往存在微小地方难以观测,难以把混凝土内部每个角落都照顾到。为了实现监测的全面性,可以在混凝土结构的关键部位和敏感方向布置多个监测点,确保对于表面、内部还有可能开裂的地方实现全覆盖;通过每个监测点用先进的传感器和传输系统互联,构成立体多元化的监测网络,实现对混凝土结构的全方位监测。
通过这种多维监测方式,能获得较为详尽准确的混凝土温度和应力数据,实时采集每个角落的温度和应力变化;通过多个监测点协同配合运作形成互补,有效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智能传感器的研发与应用
混凝土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监测手段掌握当前的施工质量情况。传统的监测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质量把控的要求,但受技术局限,其监测的精度、响应速度与其监测过程的智能化程度都始终较为有限。因此,为达到理想的监测效果,提升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和温度的监测能力,重点研发和应用智能传感器成为关键方向。
通过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智能传感器,准确的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和应力变化情况;同时,对于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通过管理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额定数据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当前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与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效果,也可以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将纳米材料供电技术与传感器进行融合,增强传感器续航能力与稳定性,提升监测可靠性。
(三)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
传统的监测方法生成的数据点有限,难以完整呈现混凝土内部的复杂情况。大数据技术获取海量监测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充足资料;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探究,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隐含规律和趋势。基于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混凝土裂缝的发展趋势,为规避措施确立客观依据;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自主整合和分析监测数据,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和干扰。
三、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智能温控优化
(一)传感器网络布设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很关键,这是预防裂缝产生的核心。因此,要重点关注传感器网络的布设。
布设原则:在混凝土内部的关键位置布设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确保传感器的设置位置涵盖测温点、结构转角处和主要受力方向,从而构成了一个全面覆盖的传感器网络;通过传感器持续记录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并将数据流向处理中心后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准确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情况。
部署考量因素:传感器网络的部署需科学评估传感器的数量和分布,确保监测无盲区。传感器的类型和性能的选择要根据项目需求选择,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能生成更准确的数据,有助于提升裂缝预测的准确性;传感器的布设位置要根据结构特点、施工条件等进行精准的设定,保障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二)数据采集与传输
智能温控系统里,数据采集和传输尤为核心。要选择合适的无线通信技术,采集传感器网络的温度数据。常见的 Wi-Fi、蓝牙、ZigBee 等技术各有优缺点,需要基于具体场景和需求来选择。考虑到数据传输需要确保及时和准确,无线通信系统须具备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要低,数据亦需经过加密处理,从而能防止被篡改或泄漏。因此,为了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可采取多个通信链路并行的方法,当某个通信链路发生故障时,其他链路还仍能正常工作,确保数据的连续传输。
(三)智能温控系统设计
技术支撑:智能温控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温度控制要求,一方面,依赖于大数据分析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为温控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算法根据设定的程序,对施工现场展开智能化控制。
核心功能:智能温控系统,不仅需要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数据,确保温度状态可控;也需要能够按照额定温度的要求,进行适当的保温以及升温工作,维持温度稳定。
异常处理:考虑到混凝土内部温度稳定的要求,针对温度异常部分,系统自动分析原因, 判断温度波动根源。通过对比现场温度与额定温度,制定相应保障措施:如温度过低,可以采用覆盖保温材料的方式;而温度过高,可以开启冷却水模式。
(四)裂缝预测与预警
裂缝预测与预警是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优化的重要环节,关乎结构安全稳定。
预测机制:整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混凝土裂缝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裂缝预测的准确性,可以采用多种算法进行融合预测,结合不同算法的优势,共同完成裂缝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校验和修正,从而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预警机制:当系统检测到裂缝风险时,会发出预警数据,预警内容包括裂缝的位置、尺寸、发展趋势,相关人员收到信息后可以迅速采取措施,抑制裂缝形成和发展,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材料因素、施工因素、设计因素和环境因素均会导致裂缝的形成。为了预防和控制裂缝,需要进行温度应力监测与智能温控质量优化。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实施针对性优化措施,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持久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灿,熊俊驰,梁栋,等.大体积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及裂缝控制仿真模拟与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3(11):11-15.
[2]严艳锋,郭亚鹏,高小永,等.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裂缝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24(2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