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张冬雪
呼和浩特供电公司信息通信处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1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
1.1 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是指在网络内部一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漏洞,对信息数据进行窃取、篡改、毁坏等操作,进而导致网络无法正常运行。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是一种针对特定目标实施的持续性攻击。攻击者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前期侦察,精心策划攻击方案,以绕过传统的安全防护机制。这种攻击方式隐蔽性强、危害极大,一旦成功实施,可能会给目标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DoS 攻击是网络技术中分布式拒绝服务,网络黑客控制网络中大量的“肉机”,通过向服务器发送大量的请求数据,占用大量的服务器资源,使合法用户无法发送正当请求。SQL 注入攻击,当应用程序对用户输入的数据验证不严格时,攻击者可以通过在输入字段中插入恶意的 SQL 语句,从而获取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
1.2 操作失当,病毒入侵的意外诱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深刻揭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庞大的网民规模作为数字经济的强大驱动力,促进了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另一方面,庞大的用户基础在无形中放大了网络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挑战。由于缺乏专业的安全防护知识与意识,广大网民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极易成为病毒攻击的目标。这些病毒以高度的隐蔽性,悄无声息地潜入计算机系统,不仅破坏系统稳定性,还肆意窃取用户隐私与敏感数据,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统计数据显示,病毒样本与感染事件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木马病毒与蠕虫病毒更是其中的重灾区,而后门、灰色软件、感染型病毒等多种威胁也层出不穷,加之频繁发生的漏洞攻击,共同构成了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环境,使网络安全形势愈发严峻。
1.3 垃圾邮件、间谍软件
垃圾邮件是指未经用户许可而大量发送的邮件。垃圾邮件的泛滥不仅给用户带来困扰,还会对网络资源造成极大浪费。间谍软件则是在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非法收集用户信息的软件,其危害更加隐蔽和深远。它可以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长期收集用户的敏感信息,对用户的隐私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应用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隔离技术手段,在公共网络与专用网络之间,以及内外网之间构建起一道防护屏障。它通过实时监控网络间的数据流,有效限制非法访问等网络攻击行为,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受到来自黑客的攻击。如果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过程中没有将防火墙技术的突出优势发挥出来,那么就会导致路由器存在于一种未得到有效防护的状态之中,进而不加区分地传递流入流出的数据包,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安全的风险等级增加。防火墙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网络病毒入侵等威胁,还能屏蔽恶意信息,优化网络运行环境,从而实现对计算机信息的有效保护。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至关重要。现代防火墙技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涵盖了过滤型、检测型、分布式以及代理服务型等多种类型,而这些技术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包括应用级网关、筛选式路由器和代理服务器等在内的诸多网络拓扑结构,这些工具可帮助防火墙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的一些关键信息进行审查,包括地址、源地址和端口等,只有符合预先设定的逻辑规则的数据包才能通过防火墙,进而让网络的安全性得到充分保证。通过防火墙对内外网数据交换的质量控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安全的信息交换,有效减少安全因素对内部信息的潜在威胁。
2.2 优化网络入侵检测,检测越权行为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核心在于实时分析网络流量与用户操作,发现潜在威胁并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该项技术通过部署在网络中的入侵检测系统,以动态监控手段弥补传统防护技术的不足,强化整体安全防护能力[8]。入侵检测系统的优化要合理配置内外网监测点,这种双重检测机制能够覆盖网络安全的主要薄弱环节。在内网部分,入侵检测系统要精准捕捉异常行为,及时识别越权行为。在外网层面,入侵检测系统需要解析大量流量数据,以识别隐藏在正常通信中的攻击行为,识别 SQL 注入问题。一般每日平均流量中的异常行为占比不到 0.01% ,因此系统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
2.3 保障数据安全,重视并应用数据加密技术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面临着网络开放性所带来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在制定安全防护策略时,应该将增强用户的安全意识作为关键的切入点,从根本上加强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实际落实相关工作时,相关人员应合理部署数据加密,加密处理操作包含数据源头和传播过程两个层面。为了安全传输信息,传输人员应合理使用密钥和加密函数转换信息,将其变为难以破解和理解的密文。当数据传输到接收方后,再将密文还原,能避免不法分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窃取数据。在部署数据加密时,可使用以下几种数据加密方式。第一,非对称密钥。此种加密方式在加密与解密过程中所使用的运算方式完全相反,其运用过程中会使用一对密钥,分别为私钥与公钥,其中前者负责解密,后者负责加密。此种加密方式具有显著的特点,公钥能够公开分发,私钥则更为保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从而为数据安全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第二,对称密钥。在使用对称密钥后,会将数据变成 64 位数据块,转换的同时还会产生分散组,之后再平均分成两段进行密钥加密。此种数据加密方式具备高安全性、小运算量以及转换速度快等优势,现阶段已经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加密领域普及。第三,混合加密。混合加密集成了非对称密钥与对称密钥的优点,主要是在传输数据时使用非对称密钥完成对称密钥加密,然后再利用对称密钥加密真实需要加密的数据。此种方式除了会进一步提升密钥分发的安全性,还会使数据加密操作达到更高效率。
2.4 强化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确保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措施,通过控制用户和系统对资源的访问权限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身份认证是验证用户或系统身份的过程,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能够访问系统。常见的方法有密码认证、双因素认证(2FA)和生物识别技术;密码认证通过用户输入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双因素认证在密码认证的基础上增加第二层认证,如手机验证码或生物特征,显著提高了安全性;生物识别技术通过指纹、面部识别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身份确认。权限管理涉及对用户访问权限的设置,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授权的资源,权限管理通常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即用户仅获得执行其职责所必需的最低权限。这种做法减少了潜在的风险,并限制了损害范围。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是一种常用的权限管理方法,通过角色分配权限,简化了权限配置和管理,切实有效的访问控制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威胁,确保系统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涉及面广,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系统性工作。只有持续强化网络立法、完善信息安全法规体系,才能在数字化时代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保障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 丹 . 计 算 机 网 络 信 息 安 全 及 其 防 火 墙 技 术 应 用 分 析 [J]. 科 技 资讯,2024,22(21):12-14.
[2]董洪蒙.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数据加密技术应用及防护策略[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10):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