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

徐玲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个阶段,学生刚刚开始系统化的接触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方法的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将基础知识教学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进行。随着教育改革推进,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需求,探索创新培养路径势在必行。

1.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促进知识理解

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供了结构化的思考路径,帮助学生从表象到本质把握知识内核。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迁移,理解“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关键逻辑,进而自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北京某小学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引导学生通过“1 分米 =10 厘米 =100 毫米”的等量关系,结合长度单位换算的逻辑链条,理解“在小数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而非机械记忆。

1.2 提升学习效率

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有序的思维模式,减少无效思考,加快知识掌握速度。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假设全是鸡或兔”的逻辑推理,逐步推导出鸡和兔的数量,而非盲目猜测。上海某小学的教学实践显示,经过逻辑思维训练的学生在解决多步骤应用题时,能更快找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如在“归一问题”中,先确定“单一量”的计算逻辑,再以此为基础解决后续问题。这种有序思考能避免学生在复杂题目中陷入混乱,使学习过程更具方向性,从而在相同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1.3 助力综合素养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数学学习,还能迁移到其他学科和生活场景中。在科学课学习“植物生长条件”时,学生可运用数学中的“控制变量法”逻辑,分析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语文阅读理解中,能通过逻辑推理把握文章结构和作者意图。广州某小学开展的“数学与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规划“校园义卖活动”的定价策略,先分析成本、销量与价格的关系,再制定合理的价格方案,体现了逻辑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2.1 教学方法传统

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仍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传统模式为主,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环节。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公式、定理或解题步骤,学生被动接受并机械模仿。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部分教师仅让学生背诵“ ”,然后进行大量习题训练,却不引导学生通过“买两种商品的总花费”等生活场景理解其逻辑本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深层逻辑认知,只能按部就班地硬算,限制了逻辑思维的发展。

2.2 课程设计缺乏逻辑性

部分教材内容编排或教师教学环节设计存在逻辑断层,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难以引导学生形成连贯的思维链条。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前,若未充分铺垫“割补法”的转化思想,直接让学生推导公式,学生会因缺乏逻辑过渡而感到困惑。某版本教材在“图形的认识”单元中,先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随后直接引入梯形,中间未设置平行四边形的过渡内容,导致学生在理解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时出现思维障碍。课程设计的逻辑性不足,会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呈现碎片化,无法通过逻辑关联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3 对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是否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非思考过程的逻辑性,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被边缘化。在批改作业或课堂提问时,若学生答案正确,教师便不再追问其思考过程,忽视了答案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例如,在解决“一根绳子长 10 米,截去 1/2,还剩多少米”时,学生若回答“5 米”,教师可能直接判定正确,但未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1/2”在这里表示的是“全长的 1/2”,还是“1/2米”。这种对结果的过度关注,会让学生形成“只要答案对就行”的思维习惯,不愿深入思考逻辑过程,长期来看会削弱逻辑思维的主动性。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创新对策

3.1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逻辑链条,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用小棒模拟植树场景,通过改变“间距”“棵数”“是否封闭”等条件,观察数据变化并总结规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让学生在学习“数的整除”单元时,用思维导图梳理“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零散的知识形成结构化的逻辑网络。

3.2 优化课程设计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原则重构教学内容,确保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且富有逻辑性。在设计“小数除法”教学单元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的算理,再通过“元、角、分”的实际情境引入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随后过渡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引导学生通过“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人教版教材在“图形的测量”系列内容中,从一年级的“长度单位”到三年级的“面积单位”,再到五年级的“体积单位”,逐步扩展测量维度,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设计“为什么需要不同的测量单位”的探究活动,强化知识间的逻辑关联,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3.3 强化教师思维培养意识

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对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视,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学校可定期开展“逻辑思维教学案例研讨”,如分析“如何引导学生用分析法解决应用题”,让教师分享在课堂中追问“为什么这样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的具体做法。江苏省某实验小学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增设“思维引导设计”环节,明确每节课需培养的逻辑思维目标及具体引导策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需设计“如何通过撕拼、测量等方法验证内角和为 180 度”的引导步骤,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验证思路,并分析其逻辑合理性。这种有意识的引导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持续接受逻辑思维训练,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结束语: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探讨,明确重要性、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期望这些创新思维与方法能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切实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探究[J].智力,2022,(31):104-107.

[2]王云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论文集.经公桥镇中心小学;,2022:974-977.

[3]米仁萨·托合提.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论文集.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东营第一希望小学;,2022:676-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