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之我见
王孝坤
吉林省柳河县育智学校 135300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特殊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增强自信心,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职业潜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智学校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探索适应特殊教育需求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一)研究背景
国家政策支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调加强特殊教育劳动技能培养。
现实需求:智力障碍学生面临就业难、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劳动教育赋能。
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培智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支持、与社会需求脱节。探索劳动教育新样态,对于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技能、职业潜能和社会融入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研究意义
1.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培智学校的学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劳动教育从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入手,如穿衣、洗漱、整理内务等,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实现生活自理。
2.促进身心发展
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园艺劳动等,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锻炼肢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在完成劳动任务后,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劳动教育模拟真实的社会劳动场景,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了解社会规则和劳动规范。通过参与校园卫生打扫、社区志愿服务等劳动活动,学生逐步熟悉社会环境,为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简单的社会劳动做好准备。
(三)国内劳动教育现状
1.课程设置不完善
部分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往往过于随意,没有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残疾程度和实际需求进行分层设计。同时,劳动教育课时安排不足,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
2.教学方法单一
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对于特殊学生而言,抽象的讲解难以理解,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薄弱
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匮乏,现有的教师大多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4.家校合作不足
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度保护孩子,忽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培智学校中高年级学生(年龄 12-18 岁,轻度至中度智力障碍)。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教师团队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优化教学
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分析。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问卷调查与访谈:收集家长、教师对劳动教育效果的反馈。
三、劳动教育新样态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体系重构
1.构建“三层级”劳动教育课程:即基础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漱、简单烹饪)、职业准备技能(如物品整理、手工制作、超市收银模拟)、社会适应技能(如社区购物、公共交通使用)
2.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保证劳动教育课程在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占比,每周至少安排 2 节劳动教育课,并结合课外实践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如模拟家庭厨房、卧室等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劳动技能。
2.游戏教学法:将劳动技能训练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对于一些复杂的劳动操作步骤,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4.任务分析法:将复杂技能拆解为小步骤。
5.差异化教学法:采用差异教学法,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专业人才:学校应积极引进劳动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
2.开展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到其他优秀的培智学校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四)支持系统构建
辅助技术:使用可视化流程图、AR 模拟操作(如虚拟烹饪训练)。
家校协同:家长参与家庭劳动任务。
(五)评价机制改革多元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共同评估。
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劳动技能进步(如视频、照片、作品)。
(六)强化家校合作
1.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同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劳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共同制定劳动教育计划。
2.指导家庭劳动:学校指导家长如何科学地引导和鼓励孩子参与劳动,让家庭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四、反思与展望
劳动教育新样态的构建既是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智障学生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当劳动教育突破技能传授的局限,与生活适应、社会融合等目标有机结合时,其育人效能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发展中,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探索:怎样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设智能化学习环境、如何构建普特融合的劳动教育共同体等。只有持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真正让劳动教育成为促进智力障碍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点。
五、结论
在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对于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尽管当前培智学校劳动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和家校合作不足等问题,但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强化家校合作等改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帮助培智学校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未来,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特殊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2016.
[2] 黄伟. 特殊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出路[J]. 中国特殊教育,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