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

作者

郭壮凯

新疆阜康市九运街镇人民政府 831501

引言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居民生活空间趋于封闭,邻里互动减少导致心理疏离感增强。同时,久坐办公、缺乏运动等问题加剧身体健康隐患。基层社区作为居民生活核心场景,其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足与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居民社交与健康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潜在价值具有现实必要性。

1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在社区公共空间内开展的具有文化内涵与社会属性的集体性活动,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文化载体,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搭建情感交流平台、传承地域文化基因,是基层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活动具有鲜明特征:一是广泛参与性,打破年龄、职业、学历等壁垒,居民可依兴趣自由选择参与,形成全民共享的文化氛围;二是地域贴近性,依托社区广场、活动室等场地开展,降低参与门槛,强化“ 家门口” 的文化归属感;三是内容多样性,涵盖文艺汇演、体育竞技、书画展览、非遗体验、健康讲座等,精准匹配不同群体的需求;四是公益普惠性,以服务群众为导向,多数活动免费或低成本开放,让文化惠民政策直达基层;五是互动实践性,强调居民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参与、创作、展示等环节提升文化获得感。

2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对居民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2.1 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对居民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居民通过文艺创作、集体表演等形式释放内心情绪,有效缓解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的产生。集体性的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平台,同伴间的鼓励与认可能够增强心理支持感,降低孤独感与疏离感。同时,参与书法绘画、乐器演奏等创造性活动时,居民的专注力被充分调动,进入心流状态,有助于平复浮躁情绪、提升心理韧性。此外,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与归属感,能够强化自我认同,增强生活幸福感。对于老年群体而言,文化活动有效填补闲暇时间,缓解空巢孤独;对青少年则能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2 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对居民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著。多数文化活动伴随着身体运动,如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操等体育类活动,能直接带动居民参与规律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肌肉力量与身体协调性。这类集体活动相比独自运动更具趣味性与持续性,有效解决居民“ 没时间运动”“ 难以坚持” 的问题,逐步改善久坐、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此外,书法、茶艺等静态文化活动虽运动强度较低,但通过调节呼吸节奏、培养专注状态,能缓解身体紧张感,改善失眠、颈椎不适等亚健康问题。社区定期举办的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等活动,还能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帮助其养成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的习惯。长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体质普遍增强,慢性病发病率降低,整体身体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2.3 对社会适应与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对居民的社会适应与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这类活动为居民搭建了常态化的社交平台,打破了现代都市生活中“ 邻里相望不相闻”的隔阂,促使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了解。在集体排练、合作演出、文化竞赛等过程中,居民通过沟通协调、分工协作培养团队意识,逐步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对于新迁入居民而言,文化活动是快速融入社区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其熟悉社区环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减少陌生感与疏离感。老年群体通过活动结识同龄伙伴,丰富晚年社交生活;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差异,提升社会适应力。长期参与活动的居民,邻里关系更为融洽,社区归属感明显增强,在遇到困难时能获得更多邻里支持,形成“ 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整体提升居民的社会融入度与生活幸福感。

3 优化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路径

3.1 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多样化需求

优化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需从丰富内容入手,精准对接居民多样化需求。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设计差异化活动,为青少年开设科普实验、艺术培训等成长类项目,为中青年提供瑜伽健身、职场沙龙等解压类活动,为老年群体安排戏曲欣赏、手工制作等休闲类内容,实现全年龄段覆盖。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在保留民俗节庆、非遗体验等经典项目基础上,引入短视频创作、数字阅读等新兴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结合居民兴趣细分活动类型,增设书画摄影展、亲子运动会、邻里厨艺赛等特色项目,兼顾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建立活动需求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居民座谈会等方式动态收集意见,定期更新活动清单。同时,注重活动的季节性与主题性,如春季踏青、夏季纳凉晚会、秋季丰收体验等,让文化活动贴近生活场景,切实提升居民的参与热情与满足感。

3.2 加强专业化指导与组织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化指导与组织队伍建设是提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关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引入文艺指导员、体育教练、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为活动提供技能培训、方案设计等支持,提升活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注重培育本土文化骨干队伍,发掘社区内有热情、有特长的居民担任志愿者领队,通过“ 专业带业余” 模式激发社区自组织活力。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活动策划、应急管理、沟通技巧等主题培训,提升组织人员的综合能力。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优秀组织者、给予志愿服务时长认证等方式,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推动社区与学校、企业等单位的人才共享,构建多元化的专业支持网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3.3 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与资源配置

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与资源配置是保障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需结合社区人口规模与结构,科学规划文化设施布局,建设涵盖多功能活动室、室外运动场地、阅览室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空间,确保设施数量充足、分布均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优化设施功能,为老年群体增设无障碍通道、适老化座椅,为青少年配置科普器材、创意工作坊,提升设施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推动资源整合共享,通过与周边图书馆、文化馆合作建立分馆或流动服务点,引入图书、器材等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线上文化资源平台,提供课程视频、活动预约等服务,打破时空限制。建立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明确维护责任主体,定期检修设备、更新耗材,确保设施安全可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社会力量捐赠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为设施建设与资源更新提供持续保障。

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多维度积极影响,既能滋养心灵、强健体魄,又能融洽邻里、增强社会适应力。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强化专业指导、完善设施资源等路径优化,可充分释放其健康价值,助力构建邻里守望、身心和谐的社区生活场景,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持续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杜继霞.老年教育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舞台[J].村委主任,2025,(02):31- 33.

[2]张巧.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打造策略探究[J].参花,2024,(29):155- 157.

[3]迟腾腾.老年群体群众文化活动价值及开展路径探究[J].中原文化与旅 游,2024,(10):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