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节日活动在增强社区凝聚力中的作用
郭壮凯
新疆阜康市九运街镇人民政府 83150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结构日趋多元,邻里情感联结弱化成为普遍问题。群众文化节日活动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在促进居民互动、传承本土文化中具有天然优势。当前,部分社区节日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参与度低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凝聚功能,亟需从实践层面探索有效策略以回应社区治理需求。
1 群众文化节日活动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群众文化节日活动以鲜明的特质成为社区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体现为群众性、地域性与互动性的统一。活动主体覆盖社区各年龄层居民,从策划到实施强调全民参与,打破身份与阶层界限;内容深度融合本土历史脉络、民俗传统与生活印记,如地方戏曲展演、传统手工艺体验等,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形式上通过集体游戏、合作展演等设计,构建高频互动的社交场景。与此同时,这类活动承载着多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通过活态展示让民俗技艺与传统智慧得以延续;社会联结功能借助共同参与打破邻里隔阂,强化“ 社区共同体” 意识;价值凝聚功能通过传递互助、包容等理念,塑造社区精神内核;治理辅助功能则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增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为基层治理注入情感动力与社会合力,推动社区从物理空间向精神共同体转化。
2 群众文化节日活动在增强社区凝聚力中的作用机理
群众文化节日活动通过多重路径形成增强社区凝聚力的作用机理,构建起从个体参与到集体认同的完整链条。活动首先以共同参与的仪式感打破日常隔阂,如集体民俗展演、邻里宴等场景,让居民在协作互动中积累情感共鸣,弱化“ 陌生人社会” 的疏离感,形成情感联结的基础。其次,借助本土文化符号的集中呈现,唤醒居民对社区历史、民俗传统的集体记忆,强化“ 我们同属一个社区” 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成为凝聚个体的精神纽带。同时,活动搭建跨年龄、跨群体的社交平台,促进不同背景居民的高频互动,拓展邻里社交网络,构建紧密的社区社会资本,为互助合作提供现实支撑。更重要的是,活动中传递的包容、互助等价值理念,通过集体体验内化为居民的行为共识,引导个体将个人利益与社区发展关联,激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最终使分散的个体力量汇聚为认同共同体目标、愿意共同行动的集体合力,实现社区凝聚力的实质性提升。
3 当前群众文化节日活动在增强社区凝聚力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群众文化节日活动在增强社区凝聚力的实践中存在多重问题,制约其功能有效发挥。活动形式同质化严重,多数社区仍沿用文艺汇演、摆摊宣传等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性与体验感,难以激发居民持续参与热情。参与机制存在局限性,活动策划多由社区居委会主导,居民被动参与为主,缺乏意见表达与创意贡献的渠道,导致活动与居民需求脱节。资源保障不足问题突出,资金依赖政府拨款,社会力量参与度低,难以支撑活动常态化开展;专业人才匮乏,活动组织水平不高,影响文化传播效果。此外,特色挖掘不够,未能结合社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专属品牌,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与认同感。
4 优化群众文化节日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的路径
4.1 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文化节日活动吸引力
创新活动形式是提升群众文化节日吸引力的核心路径,需从内容设计、参与方式等维度突破传统模式。可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现代元素深度融合,如在民俗节日中融入沉浸式戏剧、数字非遗展等新形态,通过A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年轻群体在科技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强化体验式参与设计,增设亲子手工工坊、邻里协作挑战赛、社区故事共创会等互动环节,打破“ 单向观赏” 模式,让居民在动手实践、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化情感联结。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需求分层设计活动,为老年人设置怀旧主题展演,为青少年打造潮流文化市集,为家庭群体策划亲子趣味运动会,实现全龄段覆盖。通过动态化、场景化、个性化的形式创新,让活动从“ 被动参与” 转向“ 主动投入”,从“ 单一观赏” 升级为“ 深度体验”,持续提升居民的参与热情与活动粘性。
4.2 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扩大居民的参与范围
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是扩大居民参与范围的关键,需构建从策划到实施的全链条参与体系。搭建开放性策划平台,通过线上问卷、居民议事会、楼栋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活动创意,设立“ 居民提案” 通道,让不同职业、年龄的居民深度参与活动主题设计与流程规划,确保活动贴合真实需求。鼓励组建多元化参与主体,培育社区文化志愿者团队、文艺骨干小组等自治组织,吸纳商户、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承办活动,形成“ 居民为主、多方协同” 的组织模式。完善分层参与机制,针对老年人、上班族、青少年等群体特点设计弹性参与方案,如设置错时活动场次、线上投票通道、家庭任务包等,降低参与门槛。同时建立参与激励制度,通过积分兑换、荣誉表彰等方式认可居民的创意贡献与志愿服务,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让居民从“ 活动旁观者” 转变为“ 文化共建者”,实现参与范围的最大化覆盖。
4.3 加强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完善资金与政策保障
加强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是活动持续开展的保障,需构建“ 政府引导、社会协同” 的保障体系。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将群众文化节日活动纳入社区治理考核指标,明确资金补贴标准与场地使用优惠政策,为活动提供制度支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并优化拨付机制,重点支持特色活动培育与设施升级。同时推动社会资源多元整合,搭建政企社合作平台,吸引企业以冠名赞助、资源置换等方式参与,鼓励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等提供专业指导,形成“ 财政+ 社会” 的资金池与“ 专业+志愿” 的人才库,破解资源短缺难题,确保活动常态化、高质量开展。
4.4 结合社区实际与居民需求,打造特色化节日品牌
结合社区实际与居民需求打造特色化节日品牌,是增强活动辨识度与凝聚力的核心举措。需深度挖掘社区独特资源,如历史文脉、非遗技艺、红色记忆等,将其转化为节日活动的核心元素,例如老工业社区可打造“ 机床文化艺术节”,民俗村落可举办“ 非遗传承嘉年华”,形成“ 一社区一品牌” 的差异化定位。同时建立居民需求调研机制,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精准捕捉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将老年群体的怀旧需求、青年群体的潮流追求、亲子家庭的互动需求融入活动设计,实现“ 需求导向” 的内容创新。此外,强化品牌标识系统建设,设计专属节日LOGO、主题口号与视觉符号,通过社区公告栏、居民群等渠道持续传播,让特色节日成为承载社区记忆与情感认同的文化符号,增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结语
群众文化节日活动是社区凝聚力培育的重要载体,其通过情感联结、文化认同等机理发挥凝聚功能。当前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参与不足等问题,需从创新形式、多元参与、资源整合、特色品牌、线上线下融合等方面优化,以激活文化价值,强化居民归属感,为构建和谐社区共同体提供持续动力与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思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5,(03):68- 70.
[2]曲辛淼.群众文化活动对社区凝聚力的影响探究[J].牡丹,2024,(14):108- 110.
[3]张霞.群众文化谱写社区建设新篇章[J].文化产业,2023,(17):91-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