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提升与精准化策略
陈小飞
身份证号:652301********0312 831503
第1 章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础
1.1 文化活动质量提升的理论框架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肩负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使命,新时代下以理论创新推动其质量提升是文化建设核心议题。
从社会学视角看,群众文化活动有社会整合功能,能借文化认同提升社会凝聚力。文化治理理论为此提供分析框架,指出其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兼具价值引导、行为规范和社会协调功能,还能营造共同文化体验空间,促进群体交流,形成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社会资本理论进一步揭示,群众文化活动可让社区成员建立信任与互助网络,这种基于文化共享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社区发展重要资源,也是社会资本积累途径,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关乎群众文化素养提升与社会文明建设推进。文化素养提升是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过程,既需高质量文化活动满足群众需求,也需群众参与推动活动创新,这为构建精准化策略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1.2 精准化策略的理论支撑
精准化策略是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核心手段,其理论基础源于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与分众传播理论的深度融合。
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理论注重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求资源有限时实现效益最大化。据此,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精准化策略需构建 “ 需求识别 - 资源匹配 - 效果评估” 闭环模型:通过科学调研把握不同群体文化偏好,用资源配置优化算法实现供需对接,借多维度评估体系保障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分众传播理论提供重要方法论,认为受众有分层特征与差异化需求。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需按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兴趣等维度精细分类群体,建立差异化需求响应机制,通过构建群体画像与需求图谱,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定制,提升供需匹配度。
精准度测量指标体系是策略实施关键,应包含需求识别准确率、资源配置效率、群众满意度、参与活跃度等核心指标,形成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机制。依托动态监测系统跟踪效果、调整策略,确保精准化目标达成,为实践策略制定与实施路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第2 章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
2.1 活动内容精准化策略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精准化策略,核心是建立科学需求识别机制与差异化供给体系。通过构建 “ 老中青幼” 四维需求图谱,可全面捕捉不同年龄段需求特征:老年群体偏好传统戏曲、健身养生活动,中年群体关注实用技能培训与亲子项目,青年群体倾向创意文化和数字化体验,幼儿群体需寓教于乐的启蒙活动。基于此图谱设计代际融合型活动内容矩阵,以主题串联、分层参与方式,让不同年龄段在同一活动框架下获得差异化体验。
地域文化基因解码技术,为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表达提供有效路径。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符号、历史典故、民俗传统等基因,借助现代科技与艺术形式重新阐释包装,融入互动体验、数字化展示等元素,让传统文化以亲民生动的形式呈现,焕发时代活力。
数字化文化需求动态监测体系,为内容精准化提供数据支撑。建立覆盖城乡的需求调研网络,运用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分析群众文化需求,捕捉需求变化趋势与新兴诉求,避免活动内容与需求脱节,确保文化供给精准匹配,为活动形式创新奠定内容基础。
2.2 活动形式创新策略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是提升活动质量的关键,需在保持文化本真性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与创新理念,破解传统单一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问题,激发参与热情。
线上线下融合的 OMO 模式是重要突破口。通过 “ 线上预约 + 线下体验”服务体系,群众可便捷获取活动信息、预约名额,线下享受文化体验,有效打通参与壁垒、降低门槛,让更多人接触活动。线上平台还能收集数据,为组织者提供精准需求信息,形成需求反馈与供给优化的良性循环。
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为活动注入新活力。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可将传统文展示体验活动转化为生动直观的互动体验,让群众从被动观众变为参与者,显著提升参与感与获得感,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 传统 + 科技” 双轮驱动构建可持续创新模式。尊重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用现代科技丰富表现形式,既保留文化活动根本属性,又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为基层文化活动长期发展提供稳定创新动力,为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第3 章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3.1 政府支持与资源配置
政府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提升中起主导作用,需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与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文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机制是关键,政府要依据地区人口结构、经济水平、文化需求,制定差异化资源投入标准;实施绩效导向财政投入模式,将活动参与率、满意度、社会效益作为资金分配依据,摒弃传统平均主义分配。
构建 “ 县 - 乡 - 村” 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化运营体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县级文化馆统筹规划、提供专业指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挥枢纽作用传递资源,村级文化活动室直接服务群众,该模式实现资源统筹调配与功能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提升基层文化站服务效能,需建立科学标准体系与评估机制。通过规范服务流程、明确内容、建立质量监督,保障服务专业规范;标准体系既含硬件配置标准,更重软件服务质量标准,覆盖活动策划、实施、评估全流程。政府政策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为社会力量参与营造良好环境。
3.2 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社会组织是政府与群众的重要桥梁,在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中作用不可替代。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生态,需激发其活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格局。
创新 “ 文化社工 + 志愿者” 培育模式是关键。文化社工凭专业理论与技能,精准识需求、设计活动方案;志愿者以广泛群众基础和灵活服务提供人力支撑。二者结合,兼顾服务专业性与活动群众性,实现专业引领与群众参与互促。
建立文化组织孵化机制意义重大。通过场地、资金、政策指导等支持,鼓励有文化专长的个人和团体组建在地化组织。这类组织扎根社区,深解本地文化、群众喜好与资源,能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活动。
构建专业人才持续培养体系是根本保障。依托辅导培训机制提升基层文化站骨干素质,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等,内容涵盖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确保人才适应新时代要求,为文化活动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闫斌.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J].文学少年, 2021.
[2]韩冬.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及路径[J].东方娱乐周刊,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