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刘双梅
洱源县三营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671202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民生之基。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广度显著提升,但“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导致部分工程长效运行能力不足,水质波动、设施老化、管护缺位等问题制约了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供水格局,实现资源、技术、管理的深度整合。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居民获得稳定、优质的饮用水,已成为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关乎基本民生福祉,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要素与运行逻辑,为政策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一、长效管理机制构建的理论逻辑与价值导向
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植根于公共物品理论、系统韧性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并需融入制度变迁理论与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追求供水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同时需回应代际公平与生态正义的深层诉求。该机制需突破传统城乡分割思维,将农村供水系统视为区域整体供水网络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城乡供水在规划、建设、运营、监管、服务标准上的实质统一。其目标不仅是解决当前饮水安全问题,更是构建一种能够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冲击(如气候变化、水源污染)、适应内部需求变化(如人口流动、水质标准提升)的动态适应性系统。本质上,该机制是通过重构制度安排与治理规则,将分散化、碎片化的供水管理行为转化为具有正反馈效应的系统性工程,进而实现供水公共价值的持续再生产。
二、多元协同的组织架构与权责明晰的运行体系
长效管理的基石在于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协同治理网络,其关键在于理清政府、市场、社区三者的功能边界与耦合逻辑。需明确地方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财政兜底和监管执法中的主导责任,强化水务企业或专业运营机构在工程建设、管网维护、水质监测、日常服务中的核心运营职能。同时,积极引导村级自治组织、用水户协会参与末梢管网维护、水费收缴、用水监督及矛盾调解,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跨部门(水利、卫健、生态环境、发改等)联席协调机制,以及政府、企业、社区间的信息共享与议事平台,通过签订多方契约明确权利义务清单,建立基于绩效的问责追溯制度,确保决策科学、执行顺畅、反馈及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合力。尤其需防范“责任转嫁”与“权力悬浮”,通过法律授权与合同约束保障各主体行为可预期、可问责。
三、智慧赋能的技术支撑体系与运维能力提升
科技创新是保障长效管理的核心驱动力,其效能发挥依赖技术集成应用与人力资本升级的双轮驱动。需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水源地-水厂-管网-用户端”的全过程智能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对水质、水量、水压及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精准诊断和风险预警。推动供水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模块化和智能化升级,发展基于数字孪生的预测性维护模式,提升管网漏损控制效率和应急抢修响应速度。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常态化培训与考核机制,将智慧水务操作能力纳入岗位胜任力模型,提升基层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智慧化工具应用水平。构建统一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数据资源,优化调度决策,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的运维范式转型,为长效管理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与成本分担创新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长效管理得以维系的生命线,需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必须建立“财政补贴为基础、合理水费收入为主干、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可持续融资模式。地方政府需将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水源保护、主干管网建设与改造、贫困人口补贴等公益性环节。依据“补偿成本、公平负担、保本微利”原则,科学核算全成本水价,推行分类水价和阶梯水价制度,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供水成本变化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特许经营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计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的契约结构,明确各方投入责任与回报机制。同时,优化水费收缴方式,建立信用关联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收缴率,确保运营主体具备“造血”功能。
五、闭环联动的监管评估机制与动态完善路径
强有力的监管评估是保障机制有效运行的“安全阀”,其核心在于构建“标准-监测-评估-反馈”的韧性调控回路。应健全覆盖供水全过程、多层级的标准规范体系,明确水质安全、服务保障、运行效率等核心指标。强化卫生健康、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的常态化、专业化监督监测与飞行检查,压实运营单位主体责任。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绩效评估制度,引入韧性评估指标(如系统恢复时间、冗余度储备),定期对供水工程的运行状况、服务质量、管理效能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完善用水户满意度调查与投诉举报渠道,将公众评价纳入监管评估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监测-评估-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开发基于大数据的预警信号灯系统,将评估结果作为财政补贴、水价调整、运营资质管理的重要依据,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优化路径,驱动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完善。
结论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破解农村饮水安全结构性难题的战略路径,但其可持续性成效取决于长效管理机制的健全程度。本研究揭示:长效机制的构建需以系统性、适应性、协同性为内核,通过五大维度有机联动实现制度闭环。在理论逻辑层面,需融合公共物品属性、系统韧性和协同治理范式,确立城乡统筹的价值导向;组织架构上须厘清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区参与的权责边界,构建契约化协同网络;技术支撑体系应以智慧化为引擎,推动运维模式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干预;资金保障机制重在创新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担模式,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可持续性;监管评估环节则需植入韧性指标,形成“监测-评估-反馈”的动态优化回路。唯有通过制度供给、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的深度融合,方能突破“重建设轻管理”的路径依赖,使农村供水系统具备抵御风险、适应发展的内生能力,最终实现从“水源连通”到“服务同质”的质的跃升,为乡村振兴夯实民生水利根基。
参考文献:
[1]新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与对策[J].孙庆艳.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11).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王陇珍.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7).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罗玲华.农民致富之友,2019(04).
[4]安定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策略[J].祁淑芸.乡村科技,2021(30).
[5]浅谈辽西地区农村饮水安全不达标治理对策[J].姜洋.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