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风险分级的危险品运输车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

作者

于金明

承德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河北承德 067000

引言

危险品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面临多种潜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易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当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存在对风险把握不够精准、管控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难以满足复杂运输环境的需求。基于风险分级构建管理体系,能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对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险品运输车辆风险分级体系的构建基础

1.1 风险分级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设定

风险分级指标的选取需全面覆盖危险品运输的关键环节,包括危险品自身属性、运输车辆状况、运输路线特征、驾驶员资质等方面。危险品自身属性方面,需考虑其易燃易爆性、腐蚀性、毒性等特性;运输车辆状况涉及车辆的安全性能、使用年限、维护记录等;运输路线特征包含道路等级、交通流量、沿线环境敏感点等;驾驶员资质则包括驾驶经验、安全培训经历、违规记录等。在权重设定上,需结合各指标对运输安全的影响程度,通过专家评估、历史数据分析等方式确定,使权重分配既能体现关键指标的重要性,又能保证整体评估的合理性。

1.2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原则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需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划分标准基于客观数据和专业分析,避免主观随意性;可操作性原则强调标准应清晰明确,便于实际应用中准确判断风险等级;动态性原则指标准需根据运输环境、政策要求等变化进行适时调整。通常可将风险等级划分为多个级别,从低到高反映风险程度的递增,每个等级对应明确的特征描述,为后续的分级管控提供清晰依据。

1.3 动态风险评估机制的设计思路

动态风险评估机制需实现对运输全过程风险的实时跟踪与更新。在运输前,结合起点、终点、路线等信息进行初始风险评估;运输过程中,通过车载监控设备、GPS 定位等技术收集车辆运行状态、路况变化等实时数据,及时调整风险等级;运输结束后,对本次运输的风险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为后续运输提供参考。同时,建立风险评估数据库,积累历史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评估模型,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基于风险分级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核心要素

2.1 分级管控策略的差异化制定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低风险等级可采取常规管理措施,如定期检查、常规培训等,可设定每月一次的车辆安全检查和每季度一次的驾驶员安全知识考核。中风险等级需加强监管力度,增加检查频次、强化驾驶员安全教育,例如将车辆检查频次提升至每半月一次,每月组织一次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内容侧重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与应急处理基础流程。高风险等级则需实施严格管控,包括对运输路线进行优化,优先选择车流量小、远离居民区和水源地的路线;配备额外的安全防护设备,如防爆盾牌、有毒气体检测仪等;安排专人全程监控,通过实时视频监控车辆行驶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提醒驾驶员整改。通过差异化管控,将管理资源集中在高风险环节,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车辆技术状态与装备的分级配置

根据风险等级对车辆技术状态和装备进行分级配置。对于高风险等级的运输任务,车辆需具备更优良的安全性能,如配备先进的制动系统、防火防爆装置、卫星定位系统等,且需定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和维护,除了常规的制动、转向系统检查,还需每月对防火防爆装置的灵敏度进行测试,每半年进行一次全车安全性能综合评估。中风险等级的车辆需满足基本安全要求,定期开展常规维护和检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制动系统调试和轮胎磨损情况检查,确保卫星定位系统正常运行并能实时上传数据。低风险等级的车辆则按照常规标准进行配置和维护,每月进行一次基础安全检查,确保灭火器、应急灯等基础设备完好。根据风险等级为车辆配备相应的应急装备,高风险车辆额外配备防爆毯、应急救援包等,中风险车辆增加急救箱药品种类,低风险车辆确保基础灭火器和三角警示牌齐全,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及时应对。

2.3 从业人员资质与培训的分级要求

从业人员资质与培训需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不同要求。高风险等级运输任务的驾驶员需具备更丰富的驾驶经验、更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需通过更严格的资质审核,要求具有五年以上危险品运输经验且无重大违规记录,且定期参加高级别安全培训,每季度参与一次由专业机构组织的应急演练,内容涵盖危险品泄漏处置、火灾扑救等复杂场景。中风险等级对应的驾驶员需满足基本资质要求,具有三年以上相关驾驶经验,定期接受常规安全培训,每半年参加一次安全知识更新课程,学习最新的运输安全法规和基础应急技巧。低风险等级的驾驶员则需符合基础资质条件,取得危险品运输从业资格证,参加定期的基础安全培训,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法规和操作规范考核。

三、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3.1 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的建立

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需要整合交通、应急管理、公安、环保等多个部门的监管资源,明确各部门在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交通部门负责运输路线审批与企业资质审核,应急管理部门承担事故应急协调与救援指导,公安部门负责路面交通秩序维护与违规行为查处,环保部门则关注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风险防控。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如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各部门监管情况;搭建共享监管信息平台,实时上传检查记录、违规处理结果等数据,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

3.2 风险信息共享与预警平台的搭建

风险信息共享与预警平台需整合各相关方的信息资源,包括运输企业的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运输计划,监管部门的检查记录、违规信息,以及气象、路况等外部信息,平台可对接气象部门数据接口,实时获取运输路线沿线的天气预警,关联交通部门的道路施工和拥堵信息。通过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运输企业可查询驾驶员的培训记录和车辆维修历史,监管部门能随时调取企业的运输计划和车辆实时位置。

3.3 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与优化机制

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需定期开展,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分级的准确性、管控措施的有效性、事故发生率的变化等。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数据,总结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评估结果,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如完善风险分级指标、改进管控策略、升级信息平台等,使管理体系持续适应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论

基于风险分级的危险品运输车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科学的风险分级体系、明确核心要素和保障机制,能实现对运输风险的精准管控。该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未来需不断完善体系内容,加强各环节的协同配合,持续提升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吉祥.基于事故模拟的改进危险品运输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3.

[2]张翔,王永刚,李赵钰.城市道路危险品运输路线风险评价方法[J].综合运输,2021,43(10):34-38+42.

[3]孙润.危险品车辆实时风险预警研究及移动端软件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