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预应力管桩群桩效应的施工方法
王继忠 吕超奇 唐超群 方琨
中铁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11
摘要: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常用的基础桩型,在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然而由于其群桩效应的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桩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通过参照大量的相关文献,概括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法、群桩效应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施工方法对群桩效应的影响,提出考虑群桩效应的施工技术措施,包括桩型选择、桩间距设计、施工顺序安排、沉桩控制以及监测与反馈等。这些措施旨在减小群桩效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特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预应力管桩因其具有施工速度快、承载能力高、适应力强等优点,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基础桩型之一。在实际工程中,桩基础往往以群桩的形式存在,在桩基的打设过程中会产生群桩效应,对桩基础的承载能力、沉降特性以及周围土体的变形产生重要的影响[1]。因此,深入研究预应力管桩群桩效应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对于确保桩基础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群桩挤土效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1.1沉桩挤土机制
沉桩施工时,桩的贯入过程造成了桩周土体颗粒的复杂运动,使桩周土体发生变化,桩尖“刺入”土体中时,原状土的初始应力状态遭到破坏,造成桩尖下土体的压缩变形,土体对桩尖相对产生阻力,随着桩贯入压力的增大,当桩尖处土体所受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土体发生急剧变形而达到极限破环,土体产生塑性黏性土或挤密侧移和下托砂性土,桩尖下土体被向下和侧向压缩挤开,桩继续“刺入”下层土体中。随之桩周土体继续被压缩挤开,在地表中,黏性土体会向上隆起,砂性土则会被拖带下沉。在地表深处由于上覆土层的压力,土体主要向桩周水平向挤开,使贴近桩周处土体结构完全破坏。特别是在饱和黏性土地基中打入大批密集的桩群,桩周土体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和位移,同时产生很高的超孔隙水压力[2]。
1.2预应力管桩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
1.2.1 桩间距
桩间距是影响群桩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螺纹群桩的承载力随距径比(桩间距与桩外径之比)的增加而增大,当距径比为4-5时增幅最为明显[11]。对于预应力管桩群桩,较小的桩间距会使桩间土的应力叠加加剧,桩侧摩阻力难以充分发挥,导致群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不能有效发挥。这是因为在较小桩间距下,桩间土的变形受到限制,无法为桩提供足够的侧向约束和摩阻力。
1.2.2 桩长
桩长对群桩效应也有着重要影响。增加桩身长度可增大桩侧表面积,从而增加侧摩阻力,使群桩承载力相应提高[12]。在实际工程中,对于软弱地基土,适当增加桩长能有效改善群桩的承载能力。然而,桩长的增加也会带来工程造价的上升,需要在综合考虑,桩长的增加使得桩身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更多的土体参与到承载过程中,从而提高了群桩的承载能力[13]。
1.2.3桩数
桩数的变化会改变群桩基础的荷载分担情况,随着桩数的增多,每根基桩分担的荷载减小,桩土的相对位移也减小,群桩基础的沉降随之降低,承载力提高[14]。但过多增加桩数可能会扩大应力叠加范围,影响桩侧和桩端摩阻力的充分发挥,同时增加成本。当桩数过多时,桩间土体的应力状态变得复杂,桩与桩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不利于荷载的有效传递和承载。
1.2.4承台厚度
承台厚度对群桩基础承载能力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发现,螺纹群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随承台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14]。这是因为承台厚度增加会导致群桩基础自重增加,且承台自身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压缩变形,间接影响群桩基础的沉降和竖向承载力。承台在群桩体系中起着连接和传递荷载的作用,其厚度的不合理设置会破坏力的传递平衡。
1.2.5桩周土性质
桩周土的性质包括弹性模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等,对群桩效应影响较大。桩侧土的性质对群桩承载力影响尤为突出,其弹性模量越大、抗剪强度指标越高,群桩的承载力越大[15]。而桩底土的性质对桩基承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桩侧土而言较小。桩侧土为桩提供侧向支撑和摩阻力,其性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群桩的承载性能[14]。
2考虑预应力管桩群桩效应的施工方法
2.1考虑群桩效应的影响
(1)合理的施工顺序可以减小群桩效应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沉桩顺序对邻近既有桩基础的影响不同,对于预应力管桩群桩施工,可采用间隔跳打、由中间向四周的施工顺序[18]。以避免对已有桩基础和周围土体造成过大的影响。
(2)对于大面积群桩施工,可采用分区、分段施工的方法,减少群桩效应的叠加。理论上采用顺序压桩且逐排不改变方向的沉桩顺序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最小,但实际工程中为避免对同一土体进行挤压,通常采用顺序压桩且逐排改变方向的沉桩顺序[19]。
2.2沉桩设备选择
(1)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桩型选择合适的沉桩设备,如静压桩机、锤击桩机等。
(2)沉桩设备的性能参数应满足工程要求,确保沉桩过程的顺利进行。
2.3布桩与钻孔控制
(1)控制布桩密度:合理设置桩间距,避免布桩过密。对桩距轿密部分,可协调人员调整,加大桩距或桩径以减少桩数。
(2)采用预钻孔沉桩:对桩距轿密处可采用预钻孔沉桩,孔径比桩径小50-100mm,深度为桩长的1/3-1/2,施工时随钻随打。
2.4沉桩工艺控制
(1)严格控制沉桩速度,避免沉桩速度过快导致超孔隙水压力的积聚和土体的隆起[21]。
(2)沉桩过程中应加强对桩身垂直度的控制,确保桩身垂直,避免桩身倾斜和偏移。
(3)对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沉桩,如砂层、卵石层等,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预钻孔、射水沉桩等,以提高沉桩效率和质量。
2.5预防措施
在优化桩长、桩间距以及施工顺序后,管桩群桩效应仍然对邻近建筑物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此时应对建筑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减小群桩效应的影响。
(1)设置防挤沟:在邻近建筑物周围设置防挤沟,宽度一般在1.5m左右,深度2m左右,此方法可消除打桩施工对土体的浅层挤压效应[2],
(2)降低孔隙水压力:设置排水砂井、塑料排水板或应力释放孔,可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有效的减小挤土效应对建筑物的冲击[3]。
3监测与反馈
3.1监测内容
(1)对桩基础的沉降、水平位移、桩身内力等进行监测[8],了解桩基础的工作状态。
(2)监测桩周土体的变形情况,包括土体隆起、水平位移等,分析群桩效应的影响。
(3)监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如地下水位[8]、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等,确保施工安全。
3.2监测点布置
(1)根据工程特点和监测要求,合理布置监测点[8]。监测点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桩基础和周围土体的变形情况。
(2)一般来说,在桩顶、桩身中部、桩底等位置布置监测点,在桩周土体中布置深层位移监测点和孔隙水压力监测点。
3.3监测频率
(1)根据施工进度和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合理确定监测频率。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向有关部门及时报告,采取应急措施。
3.4反馈调整
(1)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如果发现桩基础的承载能力不足或沉降量过大,应采取增加桩长、加大桩径、调整桩间距等措施进行优化。
(2)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因施工不当导致的工程质量的问题。
4结论
本研究围绕考虑预应力管桩群桩效应的施工方法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提升管桩基础施工质量和效率。经理论剖析、现场实践与模拟的相关研究发现,群桩效应受桩间距、桩长、桩周土体性质等因素显著影响。理论上明晰了桩土相互作用机制、群桩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施工策略制定筑牢基础。现场试验可以精准捕捉沉桩及加载各阶段沉桩动态,比如沉桩时邻桩挤土应力骤增、土体位移变化复杂、加载后群桩沉降非单桩简单叠加,有力验证理论且揭示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构建优化施工方法:施工前依地质精细设计,规范桩参数;施工中依序、依速规范打桩,监测实时调控;成桩后持续观测沉降。不过,研究尚有深化空间,复杂地质中的桩土耦合、动力荷载下的群桩响应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任光明,伍禹安,范荣全,等.粉质黏土地区微型桩群桩基础群桩效应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9(01):111-118.
[2]唐明.静压桩挤土效应防治措施的应用[J].上海建设科技,2020,(04):65-67.
[3]张铭楷,鹿群,郭辉,等.静压群桩施工对邻近地下管线作用的数值分析[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1,27(04):237-243.DOI:10.19479/j.2095-719x.2104237.
[4]肖容.考虑土塞效应的开口管桩沉桩过程分析[D].湖南大学,2017.
[5]李双龙,魏丽敏,杜猛,等.大面积静压群桩对邻近场地挤土变形影响试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20,41(03):31-40.
[6]刘永超,董林森,于健,等.深厚软土区域管桩沉入对既有基桩影响的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J].建筑结构,2023,53(S1):2608-2614.DOI:10.19701/j.jzjg.23S1602.
[7]刘提,王钦,李树卿,等.复杂场地条件下PHC桩沉桩可行性分析评价研究[J].工程勘察,2024,52(10):15-22.
[8]魏丽敏,杜猛,何群,等.基于高精度全自动监测系统的静压群桩现场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0,39(S2):3627-3635.DOI:10.13722/j.cnki.jrme.2019.0928.
[9]韩琪.预制桩挤土效应对周边土层的影响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23,(01):53-55.DOI:10.19733/j.cnki.1672-9900.2023.01.17.
[10]席睿辰,张云鹏,梅国雄,等.考虑打桩扰动效应的预制桩桩周土体固结解析解[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5(12):4604-4614.
[11]王国才,束炜,赵志明,等.竖向荷载作用下螺纹群桩承载特性和群桩效应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22,50(03):290-298.
[12]林智勇.地震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的群桩效应系数分析[J].矿产与地质,2021,35(01):169-176.DOI:10.19856/j.cnki.issn.1001-5663.2021.01.024.
[13]赵俭斌,王志斌,史永强.静压PHC管桩群桩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J].工程力学,2014,31(S1):139-144.
[14]张旭恒.低承台桩基础在水平荷载下的群桩效应及动力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8.
[15]宋阮,余昆,付军.桩端土层性质不同对超长群桩的影响分析[J].交通科技,2013,(03):1-4.
[16]曾汉武.对桩基选型确定的分析[J].建筑结构,1995,(06):37-40.DOI:10.19701/j.jzjg.1995.06.009.
[17]郑刚,裴颖洁,刘双菊.竖向荷载作用下桩筏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11):2912-2918.DOI:10.16285/j.rsm.2008.11.019.
[18]栗文凯.桥梁桩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解析[J].山西建筑,2017,43(31):173-174.DOI: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7.31.098.
[19]杜文博,谢伟,王滨,等.静压群桩挤土效应对邻近既有码头桩基影响数值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09):141-147.DOI:10.16441/j.cnki.hdxb.20230191.
[20]崔纪飞,饶平平,李镜培.新桩贯入对邻近再利用既有桩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21,51(05):1506-1513.DOI:10.13278/j.cnki.jjuese.20200270.
[21]岳忠翔,苏志华,杨春荣,等.大面积静压群桩挤土效应施工控制措施研究[J].工程质量,2024,42(07):85-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