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常见泌尿外科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作者

金玲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省金华市 3212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 年4 月-2025 年4 月在我院泌尿外科就诊的80 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 48 名,女性患者 32 名,年龄范围为 18-75 岁,平均年龄( 45.2±8.5 )岁。所患疾病类型涵盖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30 例、前列腺增生 25 例、泌尿系统感染 15 例、泌尿系统肿瘤(肾癌、膀胱癌等)10 例。患者病程在 1 个月至 10 年不等,平均病程( 3.2±1.5 )年。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泌尿外科相关疾病;意识清楚,能够配合完成调查与护理干预;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研究实施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诊断标准

泌尿系统结石: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肾绞痛、血尿等)、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影像学检查(B 超、腹部平片、CT 等显示结石影像)进行综合诊断。例如,肾结石患者在 B 超检查中可清晰看到肾脏内的强回声光团,并伴有声影;输尿管结石患者的 CT 影像能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及对输尿管的梗阻情况。

前列腺增生:参考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结合直肠指诊(可触及增大的前列腺,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排除前列腺癌可能)、泌尿系统超声(显示前列腺体积增大,向膀胱内突入)等结果进行诊断。当患者 IPSS 评分 ⩾8 分,且影像学检查显示前列腺体积较正常增大时,可诊断为前列腺增生。

泌尿系统感染:根据患者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以及尿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增多、尿细菌培养阳性(菌落计数 ⩾10sCFU/ml )等指标确诊。若患者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为上尿路感染。

泌尿系统肿瘤:通过患者的血尿症状、肿瘤标志物检测(如膀胱癌患者的膀胱肿瘤抗原检测可能呈阳性)、影像学检查(B 超、CT、MRI 等发现占位性病变)以及病理活检(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类型及分化程度)进行确诊[1]。

1.3 治疗方法

泌尿系统结石:对于直径 <0.6cm 、表面光滑、无明显梗阻的结石,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 ⩾2000ml )、口服排石药物(如肾石通颗粒、排石颗粒等)、适当运动(如跳绳、爬楼梯等)促进结石排出。对于直径 ⩾0.6cm 的结石,根据结石位置和患者身体状况,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治疗方法。如肾结石直径较大且位置较深时,常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通过在腰部建立通道,利用内镜和碎石设备将结石击碎并取出。

前列腺增生: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采用观察等待的方法,定期复查。症状较重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 ∝ 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 5α -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可缓解排尿困难等症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存在严重并发症(如尿潴留、反复血尿等)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等。这些手术通过尿道切除或剜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解除尿道梗阻。

泌尿系统感染: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膀胱炎患者口服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洛等)3-7天;肾盂肾炎等上尿路感染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10-14 天。同时,嘱咐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以冲洗尿路,促进细菌排出。

泌尿系统肿瘤:早期肿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和类型,选择手术治疗,如肾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等。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采用手术联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例如,膀胱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可进行膀胱灌注化疗,降低肿瘤复发风险;肾癌患者术后可根据病情选择靶向药物治疗,抑制肿瘤生长。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采用 x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变化

在实施预防与护理干预前,患者对疾病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方法的正确认知率较低。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患者对泌尿系统结石病因的认知率从干预前的 35% 提升至 82% ;对前列腺增生症状的认知率从 40% 提高到 85% ;对泌尿系统感染预防措施的认知率从 30% 上升至 80% ;对泌尿系统肿瘤早期症状的认知率从 25% 提升至 7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 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 3.2±1.2 )天,结石排出率为 65% (19/30)。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从干预前的( 20.5±3.5 )分降至( 10.2±2.5 )分,最大尿流率从(10.5±2.0)ml/s 提高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ΦP<0.05⋅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尿路刺激症状在治疗后 3-5 天明显缓解,尿细菌培养转阴率为 90% (13/15)。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在综合治疗和护理下,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改善,疼痛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常见泌尿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个人卫生状况不佳等。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对于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增加饮水量能够稀释尿液,减少晶体物质的析出和沉积,从而降低结石形成的可能性[2];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限制草酸、钙、嘌呤等物质的摄入,有助于预防结石复发。对于前列腺增生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避免久坐、规律作息等,可延缓疾病进展。注重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清洁,能够减少细菌滋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加强对常见泌尿外科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患者及公众的预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促进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在心理护理方面,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常因疾病症状的困扰、对治疗效果的担忧等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3]。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能够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在饮食护理上,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如为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提供低草酸、低钙饮食,为前列腺增生患者提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身体恢复。在康复护理方面,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跳跃运动、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盆底肌训练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用药护理能够确保患者正确、按时服药,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光恒,储铸钢,王振兴.输尿管替代手术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2,27(02):93-96.

[2]陈放.泌尿外科疾病研究与应用[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01.137.

[3]林静,林秋琴.泌尿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5):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