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核心素养与思维训练
王妍芳
兰州成功学校 730100
2022 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四大维度。这一改革标志着英语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其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成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以单元主题为框架,整合语言知识、文化内容与思维活动,为思维训练提供了系统化载体。本文结合教材特点,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与思维训练的有机融合。
一、核心素养与思维训练的理论关联
(一)语言能力:思维训练的基础载体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石,其本质是“通过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的能力”。布鲁姆认知理论指出,语言学习需经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其中后四个层级直接对应高阶思维活动。例如,人教版九年级 Unit 1“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通过讨论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既锻炼了语言输出能力,又培养了元认知思维。
(二)文化意识:思维训练的拓展维度
文化意识要求学生在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文化自信。人教版教材通过单元主题渗透文化元素,如八年级上册 Unit 8“Thanksgiving Day”对比中西节日习俗,九年级 Unit13“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探讨环境保护议题。此类内容需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差异,进而培养批判性文化认知。
(三)学习能力:思维训练的持续动力
学习能力强调学生主动调适学习策略、拓宽学习渠道的意识和能力。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设置“Self Check”与“Project”板块,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语言任务。例如,七年级下册 Unit 11“How wasyour school trip?”的调查报告写作,需学生运用归纳思维整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过程体现了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的深度结合。
二、基于人教版教材的思维训练策略
(一)系统思维训练:构建知识网络
系统思维聚焦于整体与局部间的内在关联,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采用的“主题—情境—任务”设计模式,恰好为系统思维训练搭建了天然框架。以八年级下册 Unit 6“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mountains”这一以中国神话为载体的单元为例,在结构分析层面,可引导学生梳理故事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的完整逻辑链条,把握文本脉络;文化关联方面,组织对比西方神话《愚公移山》(此处若教材未明确提及,可替换为教材中涉及的西方类似主题故事,如若有环保主题可对比相关西方环保神话等,以下同理)与《普罗米修斯》的异同,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神话的特色;价值延伸维度,可展开讨论“坚持”与“变通”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适用性。通过这种多维度的系统分析训练,学生能摆脱碎片化学习模式,从宏观视角把握语言与文化内容,形成对语言文化的系统性认知。
(二)逻辑思维训练:强化推理能力
逻辑思维侧重于剖析事物局部属性并构建清晰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关键的思维策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阅读板块精心设置了诸多推断类题目,为强化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素材。以九年级Unit 5“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为例,文中给出“silk from China”这一信息,要求学生据此推断“theshirt is expensive”是否合理。基于此,教师可开展针对性活动:运用因果链绘制,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呈现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再到“市场定价”的逻辑链条,让学生明晰各环节的因果联系;采用反证法应用,假设“the shirt is cheap”,引导学生推导其与丝绸材料属性之间的矛盾之处;实施跨学科迁移,联系地理学科中“丝绸之路”对丝绸贸易产生的深远影响,拓宽学生逻辑推理的视野,深化其推理广度。
(三)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多元表达
创新思维旨在促使学生挣脱常规思维枷锁,孕育出独具个性的解决方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口语板块精心编排了众多开放性任务,为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肥沃土壤。以七年级上册 Unit 9“My favoritesubject is science”为例,学生要阐述“为什么科学比艺术更重要”这一观点。教师可运用多元策略培育创新思维:开展观点碰撞活动,组织正反方激烈辩论,规定双方必须引用教材中的语言素材来支撑自身论点,在思维交锋中激发创新火花;实施跨界联想策略,引导学生探寻科学原理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像达芬奇的手稿便是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运用评价反馈机制,采用“分层次评价”标准,对那些展现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以此激励学生大胆进行思维冒险,勇于突破传统认知。
三、思维训练对核心素养的促进效应
(一)语言能力:从“准确”到“得体”
思维训练可推动学生语言能力从“准确”迈向“得体”,使其能依据交际情境灵活选用适宜的语言形式。以探讨“是否应该穿校服”这一话题为例,学生要清晰区分事实陈述与观点表达。像“Uniforms savetime in the morning”属于客观事实描述,而“I believe uniforms limit self-expression”则是个人的观点抒发[1]。学生能做出这样的区分,展现出对语言运用的精准把握,而这种语言敏感性的显著提升,直接得益于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培养,助力其在交流中更得体地表达。
(二)文化意识:从“认知”到“认同”
跨文化比较训练能助力学生深入领悟文化差异的内核,实现从文化“认知”到“认同”的转变。以人教版九年级 Unit 2“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的学习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维度剖析。先关注表层差异,中秋节有特色月饼且活动丰富,感恩节则有火鸡等食物及相应庆祝形式;再挖掘深层共性,二者都承载着“家庭团聚”这一核心价值;最后开展价值反思,探讨“文化全球化是否必然引发文化同质化”[2]。经此系列训练,学生能以更包容、理性的视角看待不同文化,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三)学习能力:从“被动”到“主动”
思维训练能有力推动学生学习能力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促使其不断优化学习策略。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Unit 10“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的旧物交换项目为例,学生要自主完成调查问卷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报告撰写等一系列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灵活调用多种学习策略:运用记忆策略积累与旧物、交换相关的词汇;借助组织策略构建报告的文本框架;采用监控策略仔细检查语法错误[3]。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实现了学习能力的显著提升与质的飞跃。
四、结论
初中英语核心素养与思维训练的融合,既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人教版教材通过主题式编排、任务型活动与文化渗透设计,为思维训练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潜力,采用系统化、逻辑化、创新化的训练策略,推动学生从“语言学习者”向“思维主体”转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思维训练模式的效果差异,为英语教学的精准化提供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魏威.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英语解题思维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09): 64-67.
[2]金洋琼.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驱动思维训练探究 [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20, (03):157-159+162.
[3]林之凤. 英语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体现及培养 [J]. 校园英语, 2019, (15):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