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作者

王群

安徽省宿松县松兹小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传统填鸭式教学易压制其探索本能,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将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自主规划学习路径、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时,他们会基于自身兴趣点主动挖掘数学与生活的关联,这种内在驱动产生的学习热情远高于被动接受知识。数学学科蕴含的逻辑美与规律美,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使其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形成稳定且持久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驱动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难题,主动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提升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全面的锻炼和提升。在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推理,逐步形成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相较于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当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探索和构建过程,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不是机械记忆。这种深入理解有助于知识的长期记忆和灵活运用,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同时,自主学习培养的思维能力也能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适应未来终身学习需求

在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立足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重任。当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形成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他们便具备了应对未来复杂学习任务的基础能力。无论是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还是面对工作中的新挑战,这种自主学习能力都能帮助他们快速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同赋予学生一把开启终身学习大门的钥匙,助力其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持续成长与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构建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生活场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趣味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当学生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体验能够推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从而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创设“小小超市”的情境。在教室中布置模拟超市场景,准备各种标有价格的文具、玩具、零食等商品卡片,以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具。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和“顾客”,在模拟购物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商品价格计算所需支付的金额、进行找零等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顺利完成购物任务,会主动思考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加减运算等数学知识,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同时,通过亲身体验购物情境,学生对人民币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二)巧设问题引导,培养自主探究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开放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层次性的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锻炼和提升;启发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开放性问题则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先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提问学生:“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数方格不方便,还有其他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吗?”此时,教师可以提供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等工具,进一步提问:“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自主尝试通过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升自主协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不同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整合大家的智慧,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种自主与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既能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为学校的运动会设计不同的入场式服装搭配方案。每个小组需要考虑上衣、裤子、鞋子等不同服饰的搭配组合,计算出所有可能的搭配方法。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不同款式的服装图片,有的负责记录搭配组合,有的负责计算搭配数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相互交流和启发,不断完善搭配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搭配的数学知识,更在自主协作中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通过创设趣味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借助小组合作强化学生的协作能力,这些策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生态。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受益终身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思维品质。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贾浩丰.论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4,(32):162-164.

[2]黄丽萍.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及能力提升措施[J].试题与研究,2024,(31):7-9.

[3]马成琼.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