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的实践路径与财务管理优化研究

作者

王长明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108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 “节水型社会” 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水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也是节水工作的关键阵地。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师生人数增加,用水总量持续攀升,水费支出成为高校后勤管理的沉重负担。同时,多数高校因管网老化、计量缺失、技术不足等问题,面临用水效率低下、资金浪费严重等困境。传统节水模式中,高校自行承担改造资金与技术风险,不仅加剧财务压力,也难以实现专业化、系统化的节水目标。

合同节水管理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节水机制,通过引入社会专业节水企业,以“零投资、共分享”的模式开展节水改造,为高校破解节水难题与财务困境提供了创新路径。作为较早实践合同节水管理的高校,其项目实施成效显著,既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又优化了财务管理结构。本文以该校项目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项目落实的全流程,深入分析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借鉴。

二、高校用水管理现状与突出问题

(一)用水总量与成本居高不下

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型场所,教学、科研、生活等多环节用水需求集中,导致用水总量庞大。以为例,2023 年学校年用水量达 75.96 万吨,人均水耗 45.33 吨 / 人·年,远超同期全国高校人均水耗约 35吨 / 人·年的平均水平,年度水费支出高达 468.69 万元,占学校后勤经费的较大比例。高人均水耗不仅反映出用水效率低下,更直接导致财务成本增加,挤占其他教学科研经费空间。

管网老化与漏损问题严峻

多数高校供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材质落后且超期服役,漏损问题突出。供水管网始建于 20世纪 80 年代,以铸铁管、镀锌管为主,部分管道使用年限超过 30 年,管网漏损率达 18% ,远超国家规定公共机构 10% 的控制标准。管网漏损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因 “隐形失水” 增加水费支出。同时,管网图纸与实际偏差大、人工检漏效率低等问题,导致漏点难以及时发现,进一步加剧漏损损失。

(三)计量监测体系不完善

精准计量是节水管理的基础,但高校普遍存在计量体系碎片化、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虽有 63只室外水表,但消防用水与自来水共用管道,仅崇文楼实现单独计量,家属区及商户水表未纳入统一管理;缺乏水平衡智能远传计量体系及分区设计,无法实时监测各楼栋、区域用水数据,难以精准定位浪费环节。计量缺失导致用水责任不明确,也无法为节水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造成 “糊涂账” 式的财务管理困境。

(四)终端器具与非常规水利用滞后

终端用水器具是节水的“最后一公里”,但部分高校仍在使用超期服役、不符合节水标准的器具。 31 栋单元楼中,部分水龙头每分钟流量达 15~20L,远超节水型器具≤9L 的标准,跑冒滴漏现象普遍,末端浪费严重。此外,高校对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不足,多数未建设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系统,雨水与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新鲜水消耗成本。

(五)技术与资金双重制约

高校后勤部门以传统人工管理为主,缺乏专业节水技术与人才,难以应对复杂的漏损监测、系统优化等问题。若自行开展节水改造,需投入巨额资金,测算改造费用约 800 万元,对高校而言是沉重负担。技术力量不足与资金有限的双重制约,使得传统节水模式难以持续,也导致财务管理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 只能承担高额水费,却无力投资长期节水设施。

三、高校合同节水项目的全流程落实路径

(一)模式选择:引入合同节水管理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后勤管理处经多方调研,决定采用 “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引入社会专业节水企业常州常工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该模式以“系统化、专业化、智慧化”为核心,由企业全额投资,围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用水计量监测、终端器具优化、专业运维管理四大环节实施改造,学校通过分享节水效益实现“零投资、降成本、提效能”。这种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后勤管理,解决了技术与资金的双重难题,为项目落实奠定基础。

管网漏损精准管控:技术赋能降损耗

管网漏损控制是节水改造的核心环节。项目通过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漏损“早发现、早修复”:在供水主管道部署漏损探测器,建立供水管网渗漏监测平台,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管道运行状态,发现漏损信号后立即报警并生成修复方案。该技术手段替代传统人工听漏,大幅提升检漏效率与精准度。预计改造后,管网漏损率可从 18% 降至 8% 以下,每年减少漏损水量约 7.59 万吨,直接降低因漏损产生的水费支出。

(三)计量监测体系升级: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

为实现“按需供水、精准管控”,项目构建了全维度计量监测体系:在各楼入口、主要用水区域安装智能远传水表,划分 DMA 独立计量区,整合消防用水计量;运用物联网技术搭建节水管理平台,实现数据 “一张图”可视化管理,支持手机 APP 远程查看与报表生成。计量体系升级后,学校可实时掌握各区域用水动态,明确用水责任主体,为节水考核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从“模糊管理”转向“数据化管理”,提升财务管理的精准度。

(四)终端器具与非常规水利用优化:末端节流提效率

终端器具更换是减少用水浪费的关键举措。项目对校区内不符合标准的终端器具进行全面升级,更换节水型陶瓷阀芯水龙头、节水型冲厕装置、感应式节水小便器,并建立巡检制度防止跑冒滴漏。改造后,终端器具出水流量控制在节水标准内,预计每年节约水量约 4.56 万吨。

(五)专业运维与考核机制:保障项目长效运行

为确保节水效果持续稳定,节水企业组建 5 人专职运维团队,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包括制度制定、节水宣传、数据运维等。学校建立年度考核机制,对企业服务质量、节水效益等进行评估,考核达标(80 分及以上)方可进入下一年度效益分享,若首个合同期内每年考核合格,可续签 n 年。专业运维解决了学校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而考核机制则形成约束与激励,保障项目长期有效运行。

四、合同节水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路(一)零初始投资:降低财务压力与负债风险

传统节水改造需高校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可能导致资金链紧张或增加负债。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下,无需承担 800 万元改造费用,全部由节水企业全额投资,实现“零投资”启动项目。这一机制将高校从“资金提供者”转变为“效益分享者”,避免了短期大额支出对学校财务状况的冲击,优化了资金配置结构 —— 原本用于改造的资金可转而投入教学科研核心领域,提升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效益。

(二)效益分享机制:实现成本与收益动态平衡

项目采用“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节水效益分享期限为 10+n 年,自项目验收合格后进入分享期。学校通过年度考核确保企业服务质量,同时按约定比例分享节水收益。预计 10 年分享期内,学校可获得节水效益分享款约 73.82 万元,且每年水费支出随节水量增加而降低。这种 “节水越多、收益越多”的动态平衡机制,将节水效益与财务收益直接挂钩,既激励企业提升节水效果,又为学校创造持续的财务回报,改变了传统模式中“水费只增不减”的被动局面。

(三)成本精细化管控:从“糊涂账”到“精准账”

项目通过智能计量监测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用水成本的精细化管控。各楼栋、区域用水数据实时上传平台,学校可精准核算各部门、各区域用水量与水费,明确用水责任;水平衡分析帮助定位浪费环节,针对性采取节水措施,减少无效成本支出。同时,管网漏损率降低、终端器具优化直接减少水费支出,2023 年该校水费 468.69万元,改造后随漏损减少与用水效率提升,年度水费将大幅下降,实现成本端的 “节流”。

(四)资产增值与长期收益:优化财务报表结构

合同期满后,企业投入的智能监测系统、节水器具等全部设施设备归学校所有,形成学校的固定资产增值。这些设施设备不仅持续产生节水效益,还降低了未来的设备更新成本。从长期财务视角看,项目不仅减少当期水费支出,还通过资产注入提升学校资产规模,改善财务报表结构。此外,智慧运维平台的搭建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撑,间接降低智慧校园的重复建设成本,实现“一举多赢”的财务效益。

(五)风险共担与责任明晰:降低财务不确定性

传统模式下,高校独自承担节水改造的技术风险与投资风险,若改造效果未达预期,将造成资金浪费。合同节水管理中,企业承担投资与技术风险,学校仅需按实际节水效益支付分享款,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了高校的财务不确定性。同时,合同明确约定双方权利义务、效益核算标准、考核机制等,避免了模糊条款导致的财务纠纷,提升了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五、高校合同节水项目的综合效益与经验启示

(一)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项目实施后,实现多重经济收益:一是水费支出大幅降低,按漏损减少 7.59 万吨、终端节水4.56 万吨计算,每年可节约水量约 12.15 万吨,减少水费支出约 75 万元;二是获得节水效益分享款,10 年分享期内预计达 73.82 万元;三是节省管网维护费用,智能监测与专业运维减少了管道突发故障的维修成本;四是合同期满后获得价值 800 万元的节水设施,形成固定资产增值。经济效益的提升直接改善了学校的财务状况,为其他事业发展腾出资金空间。

管理与社会效益突出

在管理效益方面,智慧化计量监测体系提升了后勤管理效率,减少人工巡查成本;专业运维团队弥补了学校技术短板,使节水工作从 “被动应付” 转向 “主动管理”。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降低了管网漏损率,保障了供水安全;节水型器具推广改善了师生用水体验。

(二)经验启示

坚持市场化机制,破解资金技术瓶颈

的实践表明,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企业是高校节水改造的有效路径。合同节水管理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既解决了高校资金不足的难题,又引入了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为节水项目的落地提供保障。

构建全流程体系,实现系统性节水

项目围绕管网漏损、计量监测、终端优化、运维管理四大环节构建全流程节水体系,避免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局部改造误区。系统性改造确保节水效果最大化,也为财务效益的持续释放奠定基础。

强化考核监管,保障效益真实可靠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合同节水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年度考核约束企业行为,确保节水效益真实可测,避免了“虚增节水” 导致的财务损失,维护了学校合法权益。

注重长效运营,实现财务可持续

项目不仅关注短期节水效果,更通过专业运维、资产归属等条款保障长期效益。合同期满后设施归学校所有,持续产生节水价值,使财务管理从 “短期成本控制” 转向 “长期价值创造”。

六、结论

高校后勤合同节水项目的落实,不仅是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的创新实践,更是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变革。通过引入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以“零投资、零风险、共分享” 的机制实现了系统化节水改造,在解决用水难题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 —— 降低初始投资压力、优化成本结构、增加收益渠道、降低财务风险。

该实践表明,高校应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的后勤管理模式,将节水工作与财务管理深度融合,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节水效益与财务效益的双赢。未来,随着智慧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合同条款的不断完善,合同节水管理将成为更多高校建设“节水型校园”“节约型校园”的重要选择,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