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赏识教育,点亮初中学生的成长之路

作者

郭飞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阳东中学 529942

一、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与赏识教育的契合性

(一)自我意识觉醒与认同需求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经历着自我意识的剧烈变化,他们开始从依赖外部评价转向关注内在感受,试图构建清晰的自我形象。这种觉醒伴随着强烈的身份探索欲望,他们既希望融入集体,又渴望展现独特性,常常在“被接纳”与“被看见”之间寻求平衡。此时的他们对他人的态度极为敏感,一句不经意的评价可能被放大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赏识教育恰好呼应了这种需求,它不聚焦于学生的不足,而是通过捕捉细微的进步与特质,帮助他们确认“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从而在自我认知与外界反馈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结,让认同感在持续的正向互动中逐渐稳固。

(二)情绪波动明显与情感支持

青春期生理激素的变化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初中学生的情绪呈现出强烈的波动性。他们可能因一点小事陷入低落,也可能为微小的成就感到兴奋,情绪转换迅速且难以自控。这种不稳定性背后,是对情感支持的深层渴望——他们需要被理解而非评判,被接纳而非指责。赏识教育以情感为纽带,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入温度,当学生遭遇挫折时,它不急于纠正错误,而是先肯定其努力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失控时,它不否定其感受,而是先接纳情绪的合理性。这种支持性的姿态,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情感宣泄空间,帮助他们在动荡中找到情绪的支点,逐步学会自我调节。

二、赏识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设计分层任务赏识机制,引导学生正视自身进步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所具备的学习条件也各有差异,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程度也存在不同,传统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使有的学生较难达成整体要求,极易产生挫败感。而分层任务赏识机制是以这种差异性为前提,在将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等划分层次基础上,确保不同的学生在分层任务中实现各自的目标,给予每一次进步相应的奖励。“以差异性为基础、尊重每一个孩子”正是“分层任务赏识机制”中的核心精神,通过“跳一跳摘桃子”,帮助每一个孩子均能参与到任务中,让他们在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任务层次的划分,并设立相应的赏识标准,确定每个层次的任务都可以达成,及时进行鼓励。比如可以在班级内设立“分阶梯式进步积分”奖励。将学科知识点,我们将其按难易层次分为: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去确定自己的任务层次,每周五班会课上,根据完成的任务层次,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积分。不仅要表扬拓展层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还应重点表扬那些能在基础层的任务上比上一周进步的学生。对于已经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学生,完成提高层任务中的附加题就能获得相应奖励。然后在班级的“成长树”展板上,用不同颜色的叶片标注每个学生的积分进度,让每个人都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从而明白即使进步的幅度不同,每一点努力都值得被肯定。

(二)开展自我反思赏识训练,引导学生强化自我激励

自我赏识训练就是让学生能够站在内在参照系上来看待自己,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可赏之处,有自我肯定的精神和能力,而非仅仅因为得到别人认可或赞赏才有自信心。其中需要教师教授学生反思的技巧——如何客观审视自己不足的基础上,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把“我没有做好”转换为“我哪里做好了可以继续发扬,下次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学生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养就积极的心理品质。在面临挫折时,首先朝向可控因素看待问题,在解决困难问题时增强信心。例如,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成长日志”活动。每天放学前,让学生用 10 分钟记录三件事。第一,写下做得好的事,详述自己的行为和当时的感受;第二,写下有缺点的地方,思考有哪些可以改进。第三,写下感激的事,感谢老师的提醒,或同学的帮助。每周五的班会课上,组织“日志分享活动”,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记录内容,教师在旁边加以点评,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积极方面。比如“你说了自己主动向同学们讲解题目,这说明你知识掌握得好,还乐于助人”。还可以设计“进步可视化”表格,每天记录自己小目标的进步,比如“我今天记下了 5 个英语单词”,一旦连续 3 周进步很明显,就可以由表内贴上一颗星。经过这些训练,学生习惯用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在反省中汲取成长的源泉。

(三)建立家校联动赏识模式,引导学生感知多方认可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个体成长中重要的两个环境,家校联动的赏识机制能够确保学生在两个环境中都能得到正面的评价,使得教育力量相向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这种模式强调家校双方在评价标准上的共识——既关注学业表现,也重视品德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成长,通过一致的赏识导向,让学生明白哪些品质与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从而在多元评价中构建完整的自我认知。

同时,家校之间的及时沟通能避免评价偏差,让赏识更具针对性和连贯性,增强学生对认可的信任感。例如,我们可以建立“家校赏识卡”制度。教师每周根据学生的表现,填写赏识卡,内容具体到事件和品质,比如“本周班级大扫除中,XX 主动承担最脏的角落,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并附上需要家庭配合的观察点,如“请家长留意孩子在家是否也能主动分担家务”。家长拿到卡片之后,根据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填写上亲子之间的认可,如“孩子这个周末会把家里收拾干净,还会帮我一起洗碗,这比之前懂事了”。然后返回教师手中。我们每个月可以举办“赏识成果展”,赏识卡的优秀展示,和学生获得的最好进步展示结合在一起,让在学校进步的、家庭进步的学生得到表彰。最后,每个学期都要举行 1 次“亲子赏识会”,让家长向孩子说出孩子的 3 个优点,孩子向家长说出家长的 3 个优点,老师引导双方对平时忽略的细节之处进行反思,如“妈妈说你在我忙碌时给我端一杯水,证明你很懂体贴人”,由此达到互动、呼应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真诚的赏识,这种认可会内化为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成为激励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结语

初中生的成才路是探索和挑战之路,赏识教育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它并不是单纯的赞美、表扬,而是在学生心理、生活等角度的读懂、看透、尊重,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成长需要,是在其人生道路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前进的动力。通过适合初中学生成长特点的赏识教育方式和分层任务、自我反思、家校联动等具体教育实践,赏识教育助力学生都能够在被肯定的环境中树立自我,突破自我。教师、家长都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进步,真诚地赞赏孩子的点滴付出,孩子必将在成长路上更加自信、坚定,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1]古艳斌.赏识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08):74.

[2]王笙芳.基于赏识教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实践[J].教育界,2021,(40):4-5.

[3]董春燕.从心做起,赏识教育——谈班主任的管理艺术[J].教育艺术,2023,(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