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价值、困境与突破路径
李梦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 843000
一、基于数字技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价值
(一)具象化跨学科关联,降低知识迁移难度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学科知识相对呈现独立、分散状态,学生无法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发展其知识迁移能力。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原本隐性、抽象的跨学科关系可视化[1]。数字技术可借助创建虚拟知识点图谱的方式将语文与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点进行关联标注,使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关联点。例如,在学习描写季节的课文时,数字技术可以将课文中的季节特点与科学学科里季节形成原理、数学学科中与季节有关的统计学知识等关联起来形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这种可视化呈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脱离抽象思维的桎梏,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关联,降低知识迁移的难度,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后,顺利将其迁移应用到其他学科中。
(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构建跨学科探究共同体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其主体性被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应用下,可以改变以往这种被动的学习地位,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空间,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在借助信息化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讨论区”“在线合作编辑”等形式与组内同学交流合作,合作解决问题。在这种交互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在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拓展跨学科资源边界,构建动态知识网络
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受限于教材、图书馆等,资源相对有限且更新缓慢。数字技术打破了这种限制,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图书、学术论文、科普视频等,为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海量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整合不同学科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二、数字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困境(一)教师数字素养与跨学科设计能力不匹配,形成教学实施断
虽然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但仍有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停留在制作简单课件并播放课件的阶段,对一些较难的教学软件、网站平台、数据分析软件等的使用和操作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中,往往难以捕捉两个学科的交叉点,从而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松散凌乱、毫无章法可言。在尝试语文、数学跨学科学习模式的时候,可能只是将简单的几道加减法算术嵌入到语文教学环节当中,学科交叉的内容松散凌乱,并未将两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落实和运用信息化技术,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也缺少一种连贯性,没有将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教学实施断层,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体验。
(二)数字工具与学科融合需求错位,陷入技术堆砌误区
在数字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数字工具与学科融合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的“数字化”,盲目照搬数字工具,没有考虑数字工具是否真正适宜该教学内容,是否真的有效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教学一篇简单的记叙文时,教师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把场景数字化,而记叙文的内容对于学生依靠文字自己也可以理解。因此,VR 技术的使用不仅对于提升教学起不到推进作用,反而造成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增加了教学的成本和教学操作的难度。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做法,走进技术堆砌的误区,脱离了学科融合教学以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本质,教学手段的利用致使数字技术和学科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跨学科教学资源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开发机制
目前,互联网上的跨学科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但大多处于碎片化状态。针对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开发。教师在寻找教学资源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众多的网站、平台上筛选和整合,而且找到的资源可能质量参差不齐,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不完全匹配。例如,教师在准备 “动物” 主题的跨学科教学资源时,可能从不同网站下载了关于动物的科普视频、文学作品、绘画图片等,但这些资源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由于缺乏系统性开发机制,难以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对资源进行持续优化和更新,限制了数字技术在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三、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突破路径
(一)搭建主题式数字资源库,夯实跨学科知识融合基础
小学语文融合课程开展,建立相关主题的数字资源库是重要前提条。它可以对零散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某个主题为凝聚点,建立结构关联的教学资源库。小学语文教学中主题建立应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方面,体现自然、文化、生活等主题内容,以满足不同教学单元以及不同融合主题的需求[2]。
建设资源库时要强调资源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实现资源多元化,除了文字信息外还包括图片、声音、视频、交互式课件等等,满足学科融合性教学的需求。同时建立相应资源分类及检索体系,对资源进行标注,例如学科类别、适用年级、资源类型等方便教师查找所需资源。
此外,资源库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态更新功能,根据教学反馈结果和学科知识的更新发展状况,及时更新和补充,保证资源的实效性。通过打造这样的主题式数字资源库,有助于为跨学科融合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系统、便利的资源支撑,减少教师教学备课的难度,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以此更有利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
以 “四季之美” 这一主题为例搭建数字资源库。在语文方面,收集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诗,如《春晓》《小池》《山行》《江雪》等,以及描写四季景色的散文片段、童话故事等文本资源;同时,还有朗诵这些诗歌和散文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科学领域,纳入四季形成的动画视频,解释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的关系;不同季节动植物变化的图片集和科普短视频,如春天植物发芽、夏天荷花盛开、秋天候鸟迁徙、冬天动物冬眠等。美术资源则包括不同季节的绘画作品、手抄报模板,以及教学生画四季景色的教学视频。音乐资源有描绘四季的乐曲,如《春之歌》《夏日里最后的玫瑰》等。在资源库的分类标注上,明确每一项资源对应的学科、适合的年级以及资源形式。
在教学三年级 “美丽的秋天” 这一单元时,教师打开 “四季之美” 主题资源库,检索 “秋天”“三年级” 等关键词,就能快速找到相关的古诗《山行》、描写秋天的散文片段、秋天树叶变色的科学视频、秋天景色的绘画作品和相关乐曲。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欣赏秋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感受秋天的美;接着学习古诗《山行》,结合音频朗诵体会诗歌的意境;然后播放秋天树叶变色的科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并配上一句自己喜欢的描写秋天的句子。通过这样的资源库,实现了语文与科学、美术、音乐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体验中全面感受秋天的美,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效果。
(二)借项目式学习模式,驱动数字技术下的跨学科实践
项目式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具有真实意义的项目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数字技术支持下,项目式学习能更有力地推动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实践。项目学习的设计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点,紧密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挑战性及综合性较强的项目任务[3]。项目实施过程中,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及协作平台,如在线文档的协作编辑有利于学生协作完成项目报告,思维导图软件有利于学生整理项目思路以及知识结构,视频编辑软件则有利于学生通过视频形式来呈现项目成果的作品等。教师作为项目的设计者和指导者,通过数字技术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实时跟踪,为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完成提供支持。
以“策划校园美食节”为项目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项目目标是结合学科内容,让学生策划校园美食节,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语文:美食节的宣传海报文案、美食节美食介绍词、美食节邀请函设计;数学:美食摊位数量统计、预算;美术:美食节海报、美食节摊位设计;信息技术:利用 PPT 软件制作美食节策划方案演示文稿、美食照片的拍摄与简单处理等。
在项目实施初期,教师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创建项目小组,明确各小组的任务和分工。学生通过平台共享信息、讨论问题,如在撰写宣传文案时,小组内成员相互讨论用词,运用语文所学的修辞手法让文案更具吸引力;在计算预算时,结合数学中的加减乘除知识,合理规划各项开支。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各小组的进展情况,针对学生在撰写文案时出现的表达不清晰问题,提供相关的范文和修改建议;对于预算计算中的错误,引导学生重新核对计算。
项目中期,各小组利用 PPT 展示阶段性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最后,各小组根据反馈完善策划方案,并制作美食节宣传视频。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了跨学科实践的目标。
(三)创设情境模拟教学,用数字技术实现沉浸式跨学科体验
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与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情境模拟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能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生动的沉浸式教学情境,为语文与美术和综合实践融合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4]。沉浸式情境可以将抽象语文知识与具体生活情境、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创设情境时,根据教学内容和跨学科融合目标,选择适当的数字技术手段创设交互参与的教学环境。情境的设计要真实生动,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完成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设一个虚拟的海底世界情境。通过 3D 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的海底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海底环境中。学生可以“潜入”海底,观察各种海洋生物的形态、颜色和生活习性,与文本内容形成直观对照。同时,结合科学学科的知识,向学生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链关系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在虚拟情境中设置互动环节,当学生点击某种海洋生物时,不仅会显示其文学性的描写,还会弹出相关的科学知识卡片,如该生物的分类、栖息地和特殊适应能力等。此外,还可以融入美术元素,让学生根据所见所感绘制自己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并通过数字工具进行美化和分享。这种沉浸式的情境模拟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还促进了语文与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兴趣。
(四)开展数字技术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融合能力
开展数字技术专项培训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语文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和一定的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一方面,培训内容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跨学科教学要求相结合,设计培训内容与计划;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包括各种数字工具的使用,比如教学软件、教学课件制作、在线互动软件、资源搜索工具,还包括跨学科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方法、评价策略等。培训方式应多样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融合的模式,如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与案例研讨、开展实际教学设计与实施演练等。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跨学科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实施的效果。
结语
数字技术为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带来了诸多价值,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通过搭建主题式数字资源库、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创设情境模拟教学以及开展专项培训等突破路径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数字技术在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持续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学生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孟宪珍.AI 为翼,跨界融合——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设计与方法创新[J].小学语文教学,2025,(13):9-12.
[2]邱志凯.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多学科融合形态[J].教学与管理,2024,(23):31-34.
[3]陈晓莹.基于 AI 技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J].环球慈善,2025,(5):0016-0018
[4]尚梅.依托数字化平台进行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以《草船借箭》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5,(0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