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桂书刚

莘县实验初级中学 25240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活素材数据库”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积极收集、整理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生活素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生活素材数据库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观察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场景中的活动,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元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科技发展等领域,从中选取合适的素材。

以“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在讲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前,教师从生活素材数据库中选取了“出租车计费问题”。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当地出租车的计费标准:起步价为 8 元(包含 3 公里),超过 3 公里后每公里收费 2 元。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乘坐出租车出行,行驶的路程与所需支付的费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思考并讨论。有的学生尝试通过列举不同路程对应的费用来寻找规律,有的学生则尝试用数学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设行驶的路程为 χ 公里,所需支付的费用为 y 元,当≤3 时, y=8 ;当 χ≥3 时, y=8+2(χ-3) 。通过对这个生活实例的分析,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一次函数的概念,感受到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问题,如“如果有一天出租车公司推出了新的优惠政策,每乘坐 10公里可以减免 2 元,那么费用与路程的函数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样的拓展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沉浸式生活情境任务”,推动知识应用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

设计“沉浸式生活情境任务”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

在设计沉浸式生活情境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趣味性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测量池塘宽度”的情境任务。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池塘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想要知道这个池塘的宽度,但是又不能直接测量,你们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扮演一个“工程测量队”,负责设计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小组想到了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在池塘的一侧选一个点 A,在池塘的对岸选一个点 B,然后在池塘的这一侧再选两个点 C 和 D,使得 AC=CD,∠ACD=∠BCD,连接 BD,测量出 BD 的长度,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可以得出 AB=BD,从而得到池塘的宽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使用测量工具(如卷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的理解。完成测量任务后,每个小组还需要向全班同学汇报测量方案和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和建议。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开发“生活工具联动课堂”,实现抽象思维与具象操作双向转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开发“生活工具联动课堂”能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具象操作的基础上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如直尺、三角板、圆规、天平、温度计等,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有力辅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生活工具,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圆规画圆,在画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圆的定义: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长就是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即圆的半径。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剪刀剪下所画的圆,将圆沿着直径对折,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发现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并且圆的对称轴都经过圆心。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测量出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然后计算三边长度的平方,通过多次测量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学生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规律。再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然后将测量的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制作成统计图表。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和意义。

四、建立“生活化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习成果与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建立“生活化多元评价体系”是确保生活化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活能力。生活化多元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实践、小组合作等多个方面的表现。

在课堂学习评价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例如,在课堂提问环节,对于能够积极思考并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在小组讨论中能够主动发表自己观点,并且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学生,教师也要进行鼓励。在生活实践评价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完成生活情境任务、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在前面提到的“测量池塘宽度”的情境任务中,教师可以从小组合作的默契程度、测量方案的合理性、实际操作的准确性、汇报结果的完整性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评价方面,教师可以观察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是否顺畅、是否能够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同时,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互评能够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表现,学习他人的长处。

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生活化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勇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4,(14):114-116.

[2]蔡建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5,(0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