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培养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陈锋

高州市东岸中学

一、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不足的表现

(一)信息获取不完整

信息获取不完整是初中生数学审题时常见的问题,表现为对题目中的文字、数字、符号等信息捕捉片面。很多学生读题时速度过快,往往只关注到题目中的部分内容,忽略了一些看似次要实则关键的信息。他们可能只注意到问题的主干,而对修饰性词语、限定条件一带而过,导致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这种情况并非学生缺乏相关知识,而是在审题环节就未能全面把握题目所呈现的所有信息,使得后续解题从一开始就走向错误的方向。长期如此,会让学生形成浮躁的读题习惯,难以静下心来全面梳理题目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而影响整体的解题效果。

(二)隐含条件挖掘不足

隐含条件是题目中未直接表述但解题必需的信息,需要通过对题干的深入分析推导得出。初中生在挖掘隐含条件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在于对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理解不够透彻,难以将题目信息与已有知识建立关联。当题目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直观数据或图形提示时,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信息,无法透过文字表述洞察背后的数学逻辑。此外,部分学生缺乏逆向思维能力,习惯从已知条件正向推导,却不擅长根据问题结论反推所需的隐含条件,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即使掌握了相关知识,也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三)思维定势干扰

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情况下能帮助学生快速解决熟悉的问题,但在面对新题型或条件发生变化的题目时,却会成为阻碍。初中生在数学审题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习惯用以往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来对待当前题目,忽略了题目之间的差异。当题目在表述方式、条件设置或设问角度上有所变化时,他们依然按照固有的思维路径进行分析,无法根据新的情况调整解题思路。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难以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容易出现审题偏差,导致解题错误。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实施标注式读题训练,强化关键信息捕捉

标注式读题训练是一种通过在题目中进行标记、批注,帮助学生聚焦关键信息的有效方法。这种训练能引导学生放慢读题速度,逐字逐句地分析题目,将重要的文字、数字、符号、限定条件等用特定的方式标注出来,如圈点、划线、写简要批注等。通过标注,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繁杂的文字中凸显出来,形成清晰的视觉提示,从而在审题过程中准确把握题目的核心要素,避免信息的遗漏或误读。同时,标注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思考、梳理信息的过程,能增强他们对题目信息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培养细致、严谨的审题习惯。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题目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标注式读题。以题目“某商店将进价为 100 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可获利 20% ,求该商品的标价”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读题目,然后指导他们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关键信息:用波浪线标出“进价为 100 元”,用直线标出“按标价的八折出售”,用双横线标出“仍可获利 ,用问号标出问题“求该商品的标价”。接着,让学生结合标注的信息,思考各个关键信息之间的关系,明确进价、售价、利润之间的计算公式,进而列出方程求解。通过这样的标注训练,学生能清晰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数据和数量关系,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二)设计陷阱题对比训练,破除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会阻碍学生对新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解答,而陷阱题对比训练则是打破这种思维定势的有效手段。陷阱题通常在题目表述、条件设置或问题要求上与学生常见的题目有所不同,存在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陷阱”。通过设计一组或多组相似但存在差异的陷阱题和常规题进行对比训练,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认识到审题时不能仅凭经验主观臆断,必须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审题警觉性,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逐步破除思维定势的束缚,提高审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例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对比训练题。常规题:“已知在△ ABC 和△ DEF 中,AB=DE,BC=EF,AC=DF,求证△ ABC≌ △ DEF”;陷阱题:“已知在△ ABC 和△ DEF 中,AB=DE,BC=EF, ∠A=∠D ,求证△ ABC≌ △ DEF”。首先让学生分别解答这两道题,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思维定势,看到前两道边对应相等,在解答陷阱题时也想当然地认为可以证明全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常规题满足“SSS”全等判定定理,而陷阱题中给出的角不是两边的夹角,不满足全等判定条件,不能证明全等。通过这样的对比训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审题时必须严格按照定理条件进行判断,不能被相似的题目表象所迷惑,有效破除思维定势的影响。

(三)建立审题错题溯源本,实现精准反思

建立审题错题溯源本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审题错误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反思的有效方式。错题溯源本不仅要记录错题的题目和正确解答过程,更要重点分析错误的原因,特别是审题环节出现的问题,如哪些信息没有注意到、隐含条件为何没有挖掘出来、受到了怎样的思维定势影响等。通过定期回顾错题溯源本,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审题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这种精准反思能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审题经验,逐步提高对审题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减少因审题失误导致的解题错误。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在审题时出现各种错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记录错题溯源本:错题题目:“解方程 x(x-3)=x-3′′ ;学生错误解答:两边同时除以(x-3),得 x=1;正确解答:移项得 x(x-3)-(x-3)=0,即(x-3)(x-1)=0,解得 x1=3 , x2=10 在错题分析部分,让学生重点反思审题问题:在解题时,没有考虑到(x-3)可能为 0,直接两边除以(x-3),忽略了“除数不能为 0”这个隐含条件,导致漏解。通过这样的记录和反思,学生能明确自己在审题时对隐含条件关注不足的问题,在今后的审题中会更加注意类似的情况,避免重蹈覆辙。

结语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到隐含条件的挖掘,再到思维定势的破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逐步强化。标注式读题、陷阱题对比、错题溯源等策略的运用,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升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当学生具备了精准的审题能力,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就能少走弯路,解题效率与准确性也会随之提高,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翠.提升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分析[J].理科爱好者,2021,(06):42-43.

[2]黄兆旭.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审题能力的提升途径[J].学周刊,2024,(29):80-82.

[3]陈琴.初中数学中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指导[J].数学大世界,2022,(0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