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环境检测主要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罗依婷 曹吉君

湖北求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 4300205

引言

环境检测是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手段。然而,检测过程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对环境质量的准确判断和后续决策。因此,深入研究环境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于提高检测质量、保障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检测主要影响因素

1.1 自然环境因素

地震、暴雨、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和不可预测性。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可能导致检测仪器移位、损坏,影响其正常运行,使得数据采集出现偏差甚至中断。暴雨可能引发洪水,淹没检测点位,造成样本被稀释或污染,严重干扰水质、土壤等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检测设施,还可能使周边环境中的污染物分布发生巨大变化,给环境检测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而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改变也会直接影响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高温天气会加速污染物的挥发,使空气中某些污染物的浓度升高;湿度增加可能促进污染物的溶解和化学反应,改变其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长期的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生态系统发生演变,间接影响环境检测的各项指标,增加了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分析难度。

1.2 施工环境因素

地质条件多变是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的地质结构、土壤类型和地层特性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规律。在渗透性强的土壤中,污染物可能快速下渗,导致地下水质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而在岩石层较多的区域,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可能受到限制,使得检测点位的选择和数据解读变得更加复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差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减少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扰动;而技术欠佳、经验不足的人员可能会引发扬尘、噪声、废水排放等问题,改变检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干扰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而施工材料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劣质的施工材料可能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增加了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使检测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该区域原本的环境状况。

1.3 检测过程因素

检测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基础,如果设备精度不够,就无法准确测量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设备的可靠性也至关重要,一旦设备在检测过程中出现故障,不仅会影响检测进度,还可能使采集的数据失真。例如,老化的气体检测仪器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检测到低浓度的有害气体。检测方法的规范性和适用性同样不容忽视。不规范的检测方法会导致操作失误,如样本采集不具有代表性、分析过程出现偏差等。选择不适用的检测方法则可能无法有效检测出目标污染物,或者对某些污染物的检测灵敏度不够。此外,操作技能不熟练的人员可能在样本采集、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出现错误;缺乏责任心的人员可能会敷衍了事,不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环境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2.1 针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控制

自然环境因素复杂多变,对环境检测结果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建立实时监测系统是关键的一环。通过在检测区域合理布局各类传感器,如气象传感器、地质传感器等,能够实时收集环境数据,包括气温、湿度、风速、地质位移等信息。这些数据被及时传输至监测中心,利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旦环境因素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会迅速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检测人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检测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暴雨、泥石流等,详细规划检测流程和方法。明确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快速调整检测点位和频率,以确保能够准确捕捉环境变化的信息。预案中还应包含人员调配、设备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保证在紧急情况下检测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2.2 施工环境因素的质量把控

施工环境因素对环境检测的干扰不容忽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质量把控。首先,加强地质勘察是基础工作,运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和设备,全面、深入地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准确掌握地质结构、土壤特性、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续的检测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确保勘察数据的全面准确,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统一施工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制定详细、规范的施工操作手册,明确各施工环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环境变化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质量,对进场的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检测。确保材料符合环保要求,不含有有害物质,防止施工过程中因材料质量问题释放污染物,干扰环境检测工作。

2.3 检测过程的质量保障

检测过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保障。定期校准和维护检测设备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标准,制定详细的校准和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检查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更换老化的零部件,确保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而规范检测方法和操作流程也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措施。制定统一的检测方法和操作规范,明确每个检测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步骤。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检测误差。加强检测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定期组织检测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通过考核制度,激励检测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

结论

环境检测受自然环境、施工环境和检测过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突发事件及气候变化,施工环境里地质条件、人员技术与材料质量,检测过程中设备、方法和人员等因素,均会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如建立自然环境实时监测系统、把控施工环境质量、保障检测过程质量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展望未来,环境检测质量控制工作需持续优化。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应引入更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提升检测的精度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并建立更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检测需求,为环境保护和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鹏, 刘建波, 吴建会. 基于多元统计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23, 36(1): 1 - 11.

[2] 何秋生, 赵秀阁, 刘随心, 等. 华北某典型农村地区大气 PM₂.₅ 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 2022, 43(7): 3027 - 3037.

[3] 朱佳, 王格慧, 王占山, 等. 基于高时间分辨率在线监测的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21, 41(8): 2864 - 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