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索
高隽娴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本土化市场营销人才提出迫切需求。而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市场营销专业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当前专业建设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内容脱离乡村实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制约了人才供给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基于此,探索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需求匹配度不高
部分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结合乡村振兴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更适应城市市场环境,对农村市场的特点、农产品营销的规律等了解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中对本土化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乡村营销实际脱节
课程内容大多以城市市场营销理论和案例为主,涉及农村市场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村电商运营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课程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掌握服务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开展营销活动[1]。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乡村市场衔接不足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但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多集中在模拟实训或城市企业实习,与乡村市场的对接较少。并且学生缺乏在农村实际市场环境中锻炼的机会,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师资队伍缺乏乡村营销实践经验
教师队伍中,多数教师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但缺乏在农村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乡村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乡村营销的实际案例和操作技巧融入课堂教学,影响了学生对乡村市场营销的认知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
二、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以秦皇岛为例
(一)精准定位培养目标,突出乡村服务导向
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需构建动态化目标校准机制,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需求转化为可量化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凭借建立校地协同的需求调研机制,定期采集县域农业产业链数据,分析农产品流通、乡村文旅等领域的岗位能力缺口,形成包含农村电商运营、农产品品牌管理、乡村市场调研等专项能力的培养矩阵。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借助校地合作协议将电子商务专业目标与抚宁区台营镇的红富士苹果、红银杏等产业需求直接对接,学生在电商节中完成从选品到直播的全流程实践,使职业定位与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深度耦合[3]。
(二)重构课程体系,融入乡村营销元素
课程体系优化需遵循“核心理论+特色模块 ⋅+ 实践项目”的三维架构。在保留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的同时,开发《农村市场营销学》《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等特色课程,采用“理论讲授 + 田野调查 + 案例工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开发的《农产品直播实务》课程,将乡村电商选品、直播话术设计等模块与智慧职教慕课平台结合,学生通过参与青龙满族自治县助农活动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累计带动农产品销售 30 余万元。同时课程内容设计需强化跨学科融合,将农业经济学、民俗文化学等知识嵌入营销课程,通过分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乡村文化 IP 开发”等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对农村市场的系统性认知。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需构建“项目制+沉浸式”的复合教学场景。采用“理论学习—模拟实训—实战运营”的三阶递进模式,将乡村营销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例如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组织的助农直播 PK 赛,要求学生完成市场调研、产品包装、直播脚本撰写等全流程工作,通过销售额、粉丝增长等量化指标考核,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突破 5 万元。这种教学方式将传统课堂转化为“乡村营销实验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市场分析、创意策划等核心技能。
(四)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加强与乡村市场对接
实践平台建设需形成“校内实训—校外基地—社会服务”的立体化网络。在校内建设包含农产品直播室、乡村文旅策划中心等功能区的综合实训基地,模拟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典型场景;在校外与县域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参与农产品流通、乡村文化传播等真实项目。例如,与海港区杜庄镇黑山咀村共建的新媒体实践基地,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短视频制作等环节完成乡村文化传播全流程,相关内容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播放量超百万次,显著提升村庄知名度[4]。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乡村营销素养
师资优化需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生态系统。通过实施“乡村营销导师计划”,组织教师参与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村一策”试点,将农户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如罗晓蓉教授团队首创“双向赋能”机制,教师在指导农户开展短视频营销的同时,将基层实践反哺教学,开发的课程已培训农户超 5000 人次,其“短视频+直播”模式被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论坛列为典型案例。同时还要建立师资能力认证体系,要求教师定期完成乡村市场调研、农产品营销项目等实践任务,将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
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以乡村振兴需求为导向,凭借目标定位精准化、课程体系乡村化、教学实践场景化、师资队伍实战化等系统改革,实现专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服务乡村的能力,同时也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营销人才支撑,推动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斅,陈旖. 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型构建与实践路径[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5(2):37-42.
[2] 张演辅. 乡村振兴视角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育人改革研究[J]. 知识经济,2024,668(4):218-220.
[3] 陈艳庆,何理均.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路径[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4):86-88,116.
[4] 杨凡.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J]. 知识经济,2023,655(27):163-165.
作者简介:高隽娴(198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汉族,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职业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