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整理赋能跨学科主题学习
查婷婷
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 23000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感悟数据分析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校园食堂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食堂饮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状态。但长期以来,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服务的地位。每周食堂都会将菜谱张贴在校园的宣传栏。食堂的菜品可能存在种类单一、口味不佳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食堂饭菜兴趣不高。同学们对学校午餐有什么期待?你想自己设计一份菜单吗?你打算怎么设计这份食谱?六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菜谱设计,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食堂的菜品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和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对食堂饭菜的满意度,提升整体校园生活质量,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所以在六年级开展《我的午餐我做主》跨学科学习活动。从自己喜欢的食物入手收集数据,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一、收集数据,整理分析
1.利用网络收集数据
笔者所在的校区只有两个年级,食堂启用 2 个月的时间,主要服务六年级学生的午餐。首先需要了解六年级学生的饮食偏好,喜欢的主食、食材、烹饪方式等,学生收集小组信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利用问卷星发布在各个班级,学生完成问卷调查,避免将学生不喜欢的食材列入菜单,减少食物浪费,从而节约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共收到问卷 248 份,学生将这些数据分三大类进行整理。肉类是小学生最受欢迎的菜品,占 58.5% .牛肉、猪肉、鸡肉是小学生最爱吃的三种肉。其次是蔬菜占 16.1% .其中喜欢吃土豆的占 48.95% ,西红柿排第二,占 24.47% 。在口味选择上,大部分孩子口味偏甜,占 32.63% ,米饭仍是小学生最受欢迎的主食,有近 15% 的学生喜欢吃炒饭类混合主食,可能是因为口感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数学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身边实实在在的事物。通过将饮食喜好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深入的跨学科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探寻食材营养及小学生每日营养均衡比例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整理出的信息,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份同学们都喜欢的营养食谱?需要考虑哪些要素?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和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把搜索到的各类食材营养成分信息进行整理,整理出小学生每天对不同营养成分的需求比例数据,制成统计表或扇形统计图,形成自己的营养知识小档案。查询到各类食材丰富且详细的营养成份信息。当小学生自己借助网络了解到食材营养成份和自身营养需求时,这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对健康饮食的兴趣。例如,在网络上看到巧克力虽然美味,但糖分过高且缺乏其他关键营养素,而坚果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对大脑发育有益的成分后,他们可能会主动减少对巧克力这类零食的依赖,转而选择更健康的坚果。这种自主选择健康食物的过程,有助于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健康饮食观念从小扎根。
3.借食谱制作,走进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物产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食材特色。了解这些地域特色食材,将食谱变成一张美食地图,领略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比如,黄土高原的小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在制作食谱时,如果想要体验西北风情,就可以加入小米。又如,云南的野生菌闻名遐迩,充满神秘色彩,若想在食谱中融入西南特色,不妨尝试一下简单的菌菇汤。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炒、炖、蒸、煮,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食材和口味需求。在餐桌上还有许多细节礼仪,如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等。制作食谱的过程,也是一次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奇妙旅程。他们制作出的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食谱,更是一份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家庭温暖的珍贵礼物。
二、数据收集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神奇魔法”
1.打磨逻辑思维能力的“利器”
学生要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来收集饮食喜好,确定调查对象、问题设置以及调查方式等。在整理食材营养成分数据时,要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比如将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分开统计。这些过程都要求学生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有条理地组织和处理信息。而且,在分析数据时,学生需要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例如,归纳出某种食材在不同季节的营养特点变化等,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解锁数据分析能力新高度
在数学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饮食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比如,根据班级同学的饮食喜好数据,分析出哪种类型的食物最受欢迎,进而探讨背后的原因;结合食材营养成分和同学们的饮食喜好数据,判断大家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来直观呈现数据,通过计算平均数、百分比等统计量来深入理解数据特征,从而逐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搭建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桥梁”
在调查食材营养成分时,学生既涉及到数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又接触到科学领域关于人体营养需求和食物成分的知识。例如,学生通过测量和记录不同食材的重量、体积等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每种食材中营养成分的比例,同时了解到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实现了数学与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如不同地区传统宴席的菜品数量数据,分析其中的规律和文化内涵,既能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体会到数学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中的作用,促进数学与文化的深度交融。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不同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跨学科学习让实践合作能力“升级”
数据收集是一个实践活动,学生需要走出教室,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在调查饮食喜好时,他们要与同学们交流沟通,准确记录每个人的答案;在了解食材营养成分时,可能需要去超市观察食品标签、查阅专业书籍或上网搜索资料。这些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数据收集活动需要学生分组完成,这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供了契机。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设计问卷,有的负责发放问卷并收集答案,有的负责整理和分析数据。学生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学会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的午餐我做主”数学跨学科学习中,数据收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多种数学思维能力,还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与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