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的金元素
周生英
632221199503022416 青海省第六地质勘查院 都兰金辉矿业
引言:金元素在矿石中含量的准确测定对资源评估和开发意义重大。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一种常用分析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等优势。研究其在矿石中金元素测定中的应用,可提高测定精度和效率,推动矿石资源的合理利用。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与特点
1.1 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当光源发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原子化器时,样品中的待测元素原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由于原子对光的吸收,光的强度会发生衰减。通过测量光被吸收前后的强度变化,根据朗伯 - 比尔定律就可以计算出待测元素的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分析方法,其对金元素的测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金原子在特定波长下有明显的吸收峰,能够准确地被检测到。
1.2 技术优势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测定矿石中金元素方面具有诸多技术优势。首先,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金元素,这对于矿石中金这种含量可能较低的元素测定至关重要。其次,选择性好,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是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它能够有效地排除其他元素的干扰,准确地测定金元素。再者,分析速度相对较快,在仪器调试好以及样品处理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个样品的测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它的操作相对简单,仪器设备相对稳定,只要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就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1.3 适用范围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在矿石分析领域,它可以用于测定多种金属元素,当然包括金元素。它不仅适用于高品位矿石中金元素的测定,对于低品位矿石同样能够进行有效的测定。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矿石,如石英脉型矿石、硫化物型矿石等,原子吸收光谱法都能够适用。除了矿石领域,在冶金、环境监测、地质勘查等众多领域,原子吸收光谱法也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2. 矿石中金元素测定实验
2.1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样品采集是矿石中金元素测定的重要环节。在采集矿石样品时,要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对于不同的矿石矿床,需要根据其地质特征、矿石类型等因素,采用合理的采样方法。例如,对于大面积分布的矿床,可以采用网格采样法;对于矿脉型矿床,则需要沿着矿脉方向进行采样。采集后的样品需要进行粉碎、研磨等处理,将其制成均匀的粉末状。然后进行消解等前处理操作,常用的消解方法有酸溶法等。在消解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酸体系,确保矿石中的金元素能够完全溶解,同时要注意避免金元素的损失,为后续准确测定金元素做好准备。
2.2 仪器参数设置
在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矿石中的金元素时,仪器参数的设置非常关键。首先是波长的选择,金元素有其特征吸收波长,要根据金元素的原子吸收光谱特性准确选择波长,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其次是灯电流的设置,灯电流的大小会影响光源的强度和稳定性,合适的灯电流能够提供稳定的光信号。再者是狭缝宽度的选择,狭缝宽度会影响光谱的分辨率和光的强度,过宽或过窄都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此外,原子化器的温度、燃气流量等参数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置,这些参数之间相互关联,只有合理设置才能使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从而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2.3 测定过程与数据记录
在测定过程中,将经过前处理的样品溶液引入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原子化器中。原子化器将溶液中的金元素原子化,然后光源发射出的特征光通过原子化后的金原子蒸汽。金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仪器检测光被吸收后的强度变化。在测定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仪器的稳定性,避免外界因素如震动、温度变化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同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多个样品进行测定,并准确记录每个样品的数据。数据记录应包括样品编号、测定时间、测定结果等详细信息,这些数据是后续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基础。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测定结果准确性评估
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评估是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金元素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准确性,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标准物质法。通过测定已知金含量的标准物质,将测定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测定值与标准值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则说明测定结果较为准确。另外,还可以采用加标回收率的方法来评估准确性。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金标准溶液,然后进行测定,计算加标回收率。如果加标回收率在合理的范围内,也表明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考虑仪器的精度、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等因素对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3.2 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影响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金元素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的因素,如消解不完全会导致金元素不能完全进入溶液,从而使测定结果偏低;消解过程中如果金元素发生损失,也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仪器因素,如仪器的波长漂移、灯电流不稳定、原子化器效率下降等都会对测定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再者是干扰因素,矿石成分复杂,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元素会带来诸多问题。一些元素会产生光谱干扰,其发射的光谱可能与金元素吸收的特定波长光重叠,或者在化学方面发生反应,改变金元素的化学环境,影响金元素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最终影响测定结果。此外,环境因素不容忽视,像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时,可能影响仪器内部的光学元件、电子元件等,改变仪器的性能,如导致光路偏移、信号放大或缩小等,从而影响测定结果。
3.3 方法改进与优化建议
为了提高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金元素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对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可以探索更加高效、完全的消解方法,减少金元素的损失。例如,可以尝试采用微波消解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消解速度快、消解完全等优点。对于仪器方面,可以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波长准确性、灯电流稳定性等。同时,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消除干扰,如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光谱干扰。在数据处理方面,可以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如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结束语: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矿石中金元素测定中表现出良好性能。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明确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后续可进一步优化方法,提高测定精度和稳定性,为矿石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朱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及进展[J].分析仪器仪表学报,2021,40(5):1-8.
[2]王志刚,张琳.化工元素检测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精确性研究[J].化工科技,2020,42(2):45-50.
[3]李明,高红.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33(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