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高怡婷

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

引言

数智化的发展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突破瓶颈提供了新的可能,深入探索数智化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对于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智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联及价值

(一)数智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数智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数智化技术能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高效的工具,通过大数据技术可精准收集小学生的心理行为数据,为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依据;人工智能技术能开发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对之都化技术提出了适配性要求,促使数智化技术在教育场景中不断优化升级,更好地贴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二)数智化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赋能价值

数智化赋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方面的价值。在资源供给上,数智化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偏远地区的小学生也能接触到专业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教育效率方面,数智化技术可简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流程,如通过智能测评系统快速完成学生心理状态的评估,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提升教育工作的效率。在个性化教育层面,借助数智化手段能够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其制定专属的心理辅导计划,实现“因材施教”,助力每个学生获得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数智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推动着数智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为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数智化技术需不断优化功能,如开发更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设计更具趣味性的心理辅导课程软件等。同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应用数智化技术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实践数据和经验,这些数据和经验可为数智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促使数智化技术更精准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当前数智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现状

(一)融合过程中的积极表现

当前,数智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取得一定进展。部分小学开始引入数智化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利用心理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普查,借助线上心理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知识学习资源。同时,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搭建了区域性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数智化平台,整合优质的心理教育资源,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教育交流与指导的渠道。此外,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始主动学习数智化技术,尝试将其融入日常的心理辅导和教学工作中,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革新。

(二)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二者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数智化技术应用的深度不足,多数小学仅将数智化技术用于心理测评和资源推送,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心理问题干预、个性化辅导等方面的作用,技术应用较为表面。另一方面,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线上资源内容简单、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且缺乏专业的审核与管理机制。此外,部分教师的数智化素养不足,难以熟练运用数智化工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约了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影响二者深度融合的因素

影响数智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因素多样。从技术层面来看,部分数智化技术在适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场景时存在不足,如部分心理测评系统的指标设置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导致测评结果缺乏准确性。从教师层面,教师的数智化应用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是关键,若教师缺乏相关技术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就难以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有效结合。从保障层面,学校在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技术维护和资源更新机制,同时,相关的隐私保护制度不健全,难以保障学生心理数据的安全,这些都影响着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数智化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优质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体系

构建优质的数智化资源体系是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基础。教育部门应牵头组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数智化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资源,涵盖线上课程、心理绘本、互动游戏、辅导案例等多种形式,确保资源内容科学、形式丰富。同时,建立资源审核与更新机制,定期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和优化,淘汰质量不佳的资源,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保证资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此外,搭建区域性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跨区域流通,缩小不同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差距。

(二)创新数智化驱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模式是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可构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线上通过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学习计划和在线咨询服务,线下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团体辅导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情景模拟教学工具,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学习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此外,搭建家校协同的数智化教育平台,实现学校与家长的实时沟通,共享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教育合力。

(三)完善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数智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要的数智化设备,建设专业的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并保障技术维护和资源更新的资金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数智化技术应用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一批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精通数智化技术的复合型教师。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数据隐私保护制度,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使用的规范和权限,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消除学生和家长的顾虑,为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结束语

数智化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向。当前,数智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构建优质数智化资源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完善保障机制等路径,能够有效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数智化背景下实现突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詹笑娟.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8):93-95.

[2]尹晖.浅论微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5):88-90.

[3] 李梦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协同路径探究[J]. 学周刊,2025,(26):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