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机制研究
四朗拉姆
昌都市察雅县王卡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昌都 854300
引言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群众文化以其贴近生活、易于传播、参与广泛等特点,成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群众文化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涵盖文艺演出、民俗节庆、志愿服务、广场舞、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它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公共意识,对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分析
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功能,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重要支撑。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动员机制,群众文化不仅承载着价值引导、行为规范和情感联结的功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社区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组织化、常态化的文化活动,激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提升其自治意识与民主协商能力,推动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同时,群众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发挥着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面对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带来的多元诉求与潜在矛盾,群众文化以其柔性治理的特质,构建起沟通理解、情绪疏导与利益协调的平台,有助于实现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与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2.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现机制
2.1 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相结合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群众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战略定位,推动将其纳入社会治理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应尊重地方实际,鼓励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文化项目,增强文化服务的精准性与实效性。此外,政府还需加强文化资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确保群众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规范性,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2.2 社会组织与社区平台协同发展
社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体和民间文艺团队,提升其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增强其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同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平台,构建群众文化交流与互动空间,推动文化资源下沉、服务到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供给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共治格局。这种协同机制不仅提升了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注入持续动力。
2.3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治理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群众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化服务的便捷性与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建设“云上村晚”“数字农家书屋”“线上读书会”等数字文化平台,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群众参与面,也实现了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投放。此外,数字技术还能助力文化治理的数据化分析与决策优化,提高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智慧文化设施建设,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活动模式,打造更具互动性、体验感和传播力的群众文化生态体系,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2.4 文化品牌建设与长效机制构建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是提升群众文化吸引力与持续性的关键路径。通过举办年度文化节、评选“最美社区文化人”等活动,可以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形成具有辨识度的社区文化标识。同时,应注重从“活动型”向“制度型”转变,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包括健全群众文化人才培训体系,提升基层文化骨干的专业能力;构建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调动社会组织与居民的积极性;完善经费保障与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文化项目的可持续运行。通过品牌引领与制度保障双轮驱动,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治理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持久活力。
3.典型案例分析
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为例,该区通过"文化礼堂"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形成多个特色实践案例。在闲林街道,文化礼堂每月举办"邻里议事会",居民围绕社区事务开展民主协商,2023 年累计解决停车位改造等民生问题 32 件。**良渚街道**将非遗传承融入礼堂活动,开设玉雕、竹编等传统工艺课程,既保护文化遗产又带动 200 余名居民就业。**五常街道**的文化礼堂创新"数字赋能"模式,通过线上平台收集居民需求,精准匹配文化服务,年服务人次超 5 万。这些实践充分发挥了文化礼堂"以文化人、以文促治"的功能,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培育和数字赋能等机制,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结语
群众文化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其在凝聚人心、促进参与、引导价值、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构建多元化、协同化、智能化的实现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群众文化与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菊.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J].大众文艺,2016,No.380(02):6.
[2]麻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20,No.476(0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