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ARCS 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课堂实践探究

作者

杨菁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引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成果。当前,部分小学英语课堂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参与度低,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ARCS动机模型作为提升学习动机的有效理论框架,通过注意力(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四个核心要素,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系统的思路。

一、ARCS 动机模型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注意力

ARCS 动机模型中的“注意力”要素,为解决小学英语课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策略。在传统英语课堂中,单调的知识讲解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导致注意力分散。基于 ARCS 模型的课堂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如情境模拟、游戏互动、多媒体展示等,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关注”。当学生的注意力被课堂内容充分吸引时,其学习兴趣会自然激发,进而更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增强内容关联,提高学习参与度

“相关性”要素的融入,能够让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的生活与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传统英语教学往往侧重知识的灌输,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ARCS 模型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生活场景、学习目标的关联,通过将英语知识与学生熟悉的事物、日常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进而主动参与到课堂对话、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活动中,提升课堂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三)树立学习自信,强化学习成就感

ARCS 动机模型中的“自信心”与“满足感”要素,能够帮助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建立自信,获得学习成就感。在传统英语课堂中,由于缺乏分层教学与及时反馈,部分学生因学习难度过高或长期得不到肯定,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基于 ARCS 模型的课堂实践,通过设置阶梯式的学习目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基于ARCS 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课堂实践现存问题

(一)要素融合不足,缺乏系统性设计

当前,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在应用 ARCS 动机模型时,对模型四要素的理解不够深入,存在要素融合不充分的问题。教师往往仅侧重某一要素的应用,如单纯通过游戏吸引注意力,却忽视了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要素的协同作用,导致课堂设计缺乏系统性。这种碎片化的应用方式,无法形成完整的动机激发链条,难以持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 ARCS 模型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二)内容适配性低,脱离学生认知特点

在基于 ARCS 模型的课堂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未能充分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需求。一方面,教学内容难度把控不当,要么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要么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导致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信心的建立;另一方面,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薄弱,未能结合小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场景、兴趣爱好等,使得“相关性”要素难以落地,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实用价值,进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三)评价反馈缺失,满足感培养不足

“满足感”要素的实现离不开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但当前基于ARCS模型的小学英语课堂实践中,普遍存在评价反馈缺失或单一的问题。部分教师仅在课堂结束时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关注与及时反馈;评价方式也多以教师单向评价为主,忽视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形式,导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自身的学习成果与不足。此外,奖励机制不完善,未能针对学生的进步与成果给予合理的肯定与激励,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影响学习动机的持续强化。

三、基于ARCS 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课堂实践路径

(一)优化要素设计,构建系统教学框架

教师应深入理解ARCS 动机模型四要素的内涵,构建“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协同联动的教学框架。在课堂设计中,先通过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注意力,如利用动画、儿歌、趣味问答等方式导入课程;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联,例如围绕“食物”主题,结合学生的日常饮食偏好开展对话练习;随后设置分层学习任务,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增强自信心;最后通过及时评价与奖励,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形成完整的动机激发闭环。

(二)贴合学生认知,打造适配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提升内容适配性。在难度设置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复杂的英语知识拆解为简单易懂的模块,通过阶梯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在内容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场景,如围绕“校园活动”“家庭出行”“节日庆祝”等主题设计教学单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同时,融入小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如卡通形象、童话故事、游戏竞技等,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强化“相关性”要素的效果,提升学习主动性。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满足感培养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反馈体系,为学生满足感的培养提供支撑。一方面,构建“过程 + 结果”的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结果性指标,更注重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小组合作中的贡献、知识探索过程中的努力等过程性表现进行记录与评价;另一方面,丰富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相互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责任感。此外,完善奖励机制,通过口头表扬、小贴纸、学习积分等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持续强化学习动机。

结束语

基于ARCS 动机模型的小学英语课堂实践,为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思路。尽管当前实践中存在要素融合不足、内容适配性低、评价反馈缺失等问题,但通过优化要素设计、打造适配性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能够充分发挥 ARCS 模型的优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陈婷.浅谈 ARCS 动机模型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5,(03):58-59.

[2]杨茹佳.基于 ARCS 模型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游戏化教学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24.

[3]刘小艳.运用 ARCS 动机模型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教学实践研究[D].大理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