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顾子倩

苏州工业园区东亭幼儿园戈巷分园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方向,强调打破各育之间的壁垒,实现协同育人。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承担着奠定幼儿全面发展基础的重要使命,而大班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黄金时期。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足,且多将其与其他各育割裂开展,未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基于此,从“五育融合”视域切入,研究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助力德育培育,塑造良好品德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参与整理玩具、擦拭桌椅等劳动活动,幼儿能够逐渐理解劳动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幼儿会面临分工协作、解决问题等场景,这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为德育的落地提供具体载体。

(二)推动智育发展,提升认知能力

劳动教育与智育的融合,能有效促进幼儿园大班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幼儿在参与种植、手工制作等劳动活动时,会接触到植物生长、材料特性等知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认知经验。此外,劳动中的测量、分类、排序等环节,还能帮助幼儿巩固数学认知,激发探索欲与创造力,为智育的深入开展注入活力。

(三)促进体美劳协同,实现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作为体、美两育的桥梁,在大班幼儿的劳动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在进行搬运物品、整理教室等劳动时,幼儿需要灵活运用身体各个部位,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和身体素质,有助于体育目标的达成,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同时,当幼儿参与到布置班级环境、制作手工作品等创造性劳动中时,他们不仅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还能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感知和创造力,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这种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也为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目标与五育融合脱节

部分幼儿园在开展大班劳动教育时,未能充分结合“五育融合”理念设定目标,仅将劳动教育局限于“培养劳动技能”,忽视了其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的协同作用。例如,在组织劳动活动时,只关注幼儿是否完成任务,而不引导幼儿思考劳动与集体、劳动与知识的关联,导致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难以发挥。

(二)劳动教育内容与幼儿发展需求不匹配

当前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内容存在“成人化”“单一化”问题,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脱节。部分劳动内容难度过高或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同时,内容设计未能融入多领域知识,如将劳动仅局限于清洁类活动,缺乏与科学探索、艺术创造等领域的结合,难以实现与其他各育的有效融合。

(三)劳动教育实施方式缺乏协同性

在实践中,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较为单一,且与其他各育的教学活动割裂。教师多以“指令式”方式组织劳动活动,缺乏对幼儿自主性的尊重;同时,劳动教育未与班级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等有机结合,各育之间缺乏协同设计,导致劳动教育孤立开展,无法形成“五育融合”的育人合力。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

幼儿园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遵循“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分层、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目标进行细化。在德育层面,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智育层面,着重提升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体育层面,旨在锻炼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身体灵活性;而在美育层面,则是引导幼儿感受劳动之美,培养艺术鉴赏力。通过这样的目标设定,确保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五育协同推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幼儿在劳动中全面发展。

(二)设计多领域融合的劳动教育内容

围绕“五育融合”的理念,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兴趣,我们设计了贴近幼儿生活的劳动教育内容。首先,在生活劳动方面,我们注重德育与体育的结合,例如,通过整理个人物品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秩序感;协助分发餐具则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其次,在自然劳动中,我们融入智育与美育,如引导幼儿种植植物并观察生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采集自然材料制作艺术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最后,在创造劳动中,我们同样融入智育与美育,鼓励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创作,这不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多领域内容的融合,我们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的有机衔接,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采用协同化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幼儿以及环境的协同作用,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精心组织各类劳动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劳动活动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各育之间的联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在劳动进行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分工与合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在劳动中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此外,教师还需创设一个“五育融合”的劳动环境。例如,在班级中设置专门的劳动角,展示劳动成果,使环境成为隐性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通过这样的环境布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氛围,促进幼儿在劳动中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五育融合”为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更在于通过劳动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协同育人。当前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虽存在目标脱节、内容不匹配、实施缺乏协同等问题,但通过构建融合目标体系、设计多领域内容、采用协同化策略,能够有效破解实践困境。未来,幼儿园需持续深化“五育融合”理念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芳.“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四园协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5,(25):101-103.

[2]秦越.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5.

[3]刘颖艳.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以厦门市嘉华幼儿园为例[J].教育观察,2023,12(2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