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沟通策略的探讨与实践
杜春杰
吉林省四平市六马路小学校
引言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单一的学校教育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家校共育凭借其整合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优势,成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既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也是家校共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的家校沟通常受沟通理念、方式方法、时间精力等因素制约,导致家校共育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因此,立足家校共育视角,深入探讨小学班主任的沟通策略,不仅是提升班主任工作效能的关键,更是推动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班主任家校沟通现存问题
(一)沟通观念认识有误
有些小学班主任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学校为主导”的错误思想,在进行家校沟通时只认为是把学校的各项规定传达给家长,并且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所出现的问题,没有意识到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教师;忽略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班主任一般都只是单纯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没有去聆听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想法和需求,从而打击了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够很好地达到家校合作的目的。
(二)沟通渠道比较狭窄
目前很多的小学班主任采用的传统家校沟通方法主要是召开家长会、打电话或上门走访等方式来进行联系,虽然这样可以更加直观明确地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并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是却受到了时间和地点上的制约,而且这种方式很难做到经常性的保持有效的沟通。
(三)沟通内容过于片面
小学班主任在家校沟通的时候主要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日常的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进行沟通,而很少涉及到关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特征、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品行修养方面的内容,这也形成了所谓的“问题导向型”沟通模式。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沟通策略优化
(一)树立平等合作的沟通理念
班主任应转变传统沟通理念,将家长视为家校共育的合作伙伴,秉持“平等、尊重、共赢”的原则开展沟通。在沟通中,主动倾听家长的教育困惑与需求,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意见,避免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对待家长。同时,向家长传递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认识到自身在教育中的责任,激发家长参与共育的主动性,形成“学校与家庭双向发力”的教育共识。
(二)构建多元立体的沟通渠道
一方面继承传统的有效做法,比如把原来的家长会改为“家校交流会”,让家长们上台发言或介绍自己带孩子的方法;或者利用“预约家访”、“主题家访”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等等。另一方面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开展沟通工作:建立微信群(包括 QQ 群)、开通家校沟通 APP、运用线上直播等方式,通过这些数字平台可以随时传送各种消息与资讯,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状况,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向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研究,从而突破时空界限,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固定时间与即时互动相结合的多元化全方位沟通模式。
(三)丰富全面多元的沟通内容
要改变“以问题为导向”的单一沟通过程,建立“全面发展的导向”,即除通报学生的成绩和操行等基本信息之外,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对学生成绩以外如课堂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状况、兴趣爱好及发展潜能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不仅要关注学校内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也要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并且还要积极地宣传一些适合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并且请家长们介绍自己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等,把这种交流作为双方共同育人的一种方式来对待,使之成为一种相互开放共享资源的过程。
三、小学班主任沟通策略实践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班主任沟通能力培训
学校应将家校沟通能力纳入班主任培训体系,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沟通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数字化沟通工具使用等方面,帮助班主任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同时,通过组织班主任沟通案例研讨、经验交流、模拟沟通等活动,提升班主任应对不同沟通场景、处理复杂沟通问题的能力,为沟通策略的落地提供能力支撑。
(二)建立家校沟通评价机制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一是构建家校沟通评价体系;二是完善家校沟通监督机制。首先,在学校层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家校沟通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沟通次数”、“沟通形式”、“沟通态度及方法”、“沟通内容”以及“沟通效果(包括学生进步情况)”等方面设置具体量化标准,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各项标准所占权重比例,根据这些数据综合评定班主任家校沟通的质量等级,形成一个客观公正的班级家校沟通质量评价表,每学期或学年组织一次全面系统的家校沟通质量评价活动,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学校可以聘请部分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担任家委会委员,组成独立于教师队伍之外的第三方机构负责家校沟通评价事宜。同时,也可组建由优秀家长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参与对各班家校沟通状况的评估,并及时向校长室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学校的教师则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同样,“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优秀的班级”。因此,在当前的家庭教育环境下,为了使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来,并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开放日”的形式,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学习;也可以组织一些诸如亲子游戏等活动,请家长们走出家庭来到学校;还可以发动有特长的家长做志愿辅导员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家长更多的参与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够走进学校、走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以增进他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进而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之情。
结束语
家校共育是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而班主任的沟通策略则是激活家校共育效能的关键。面对当前小学班主任家校沟通中存在的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唯有通过树立平等合作的理念、构建多元立体的渠道、丰富全面多元的内容,并辅以能力培训、评价机制、氛围营造等保障措施,才能让班主任的沟通工作真正发挥桥梁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聂兴贵.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20):49-52.
[2]王君.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教育,2024,(31):80-82.
[3]赵钰.谈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