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探讨
崔行莉
辽宁沈阳 110000 身份证号:2323261985****6224
一、市政给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关联
(一)目标导向的一致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聚焦于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通过“渗、滞、蓄、用、排” 的综合措施,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最终构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城市水系统。而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同样以保障城市水资源安全为核心— 供水系统通过稳定的水源输送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排水系统通过科学的管网布局避免雨水积聚引发内涝,污水处理系统通过高效的净化工艺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再生水系统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功能实现的互补性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从 “源头” 和 “过程” 对雨水进行调控,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绿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渗透、滞留与初步利用,减少进入市政排水系统的雨水量,从源头上缓解市政排水压力。但海绵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极端暴雨天气下无法完全消纳雨水、分散的雨水处理设施难以实现大规模水质净化等。而市政给排水系统恰好能弥补这些不足 —— 排水系统通过完善的管网与泵站,实现多余雨水的集中收集与快速排放,避免内涝灾害;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处理工艺,对集中收集的雨水与污水进行深度净化,确保水质达标。
二、市政给排水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一)保障海绵城市 “排” 功能的高效落地
海绵城市虽强调 “慢排缓释”,但在极端暴雨天气下,仅依靠绿色基础设施无法完全消纳雨水,此时市政排水系统成为保障城市防洪排涝的关键。市政排水系统通过科学的管网规划(如分区排水、雨污分流)与合理的泵站布局,能快速收集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无法消纳的雨水,并按照预设路径输送至城市防洪河道或调蓄湖泊,避免雨水在城市道路、居民区积聚引发内涝。同时,市政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改造,能有效避免污水与雨水混流 —— 若雨水与污水混流,不仅会增加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还可能导致污水渗入海绵城市的雨水调蓄设施,污染雨水资源,影响海绵城市“用” 功能的实现。
(二)助力海绵城市 “用” 功能的全面拓展
海绵城市 “用” 功能的核心是实现雨水资源与再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这一功能的落地离不开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支撑。一方面,市政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提升处理工艺,将城市污水净化为符合标准的再生水,为海绵城市的 “用” 功能提供稳定的水源 —— 再生水可通过市政再生水管网输送至城市绿化、工业冷却、道路冲洗等场景,与海绵城市收集的雨水形成互补,拓展水资源利用范围;另一方面,市政供水管网可作为海绵城市雨水利用的 “补充保障”—— 在干旱季节或雨水收集不足时,市政供水管网能及时为海绵城市的用水场景(如公园灌溉、小区水景)补充水源,避免因雨水短缺导致 “用” 功能中断。
(三)强化海绵城市 “护” 功能的生态效能
海绵城市建设的 “护” 功能,即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核心是维持城市水体的生态平衡,避免水污染与水生态破坏。而市政给排水系统通过对污水的集中处理与排放管控,成为海绵城市 “护” 功能的重要保障。市政污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处理工艺,将城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净化至排放标准,减少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湖泊等自然水体的量,避免水体富营养化、黑臭水体等问题,为海绵城市的水生态修复提供良好基础。
三、市政给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当前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市政给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仍存在多方面障碍。在规划层面,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缺乏统筹衔接,海绵城市设施规划未充分考虑现有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布局、容量与运行状态,导致新建的雨水花园、调蓄设施等无法与市政管网有效对接,出现 “设施建而不用” 的情况;在理念层面,市政给排水系统长期采用 “快排快放” 的传统理念,管网设计以 “快速排除雨水” 为目标,与海绵城市“慢排缓释、循环利用” 的理念存在差异,部分老旧管网的设计标准无法适配海绵城市的雨水调控需求,制约了海绵城市功能的发挥。
(二)优化规划设计,实现系统衔接
推动二者协同发展,首先需从规划层面入手,构建 “一体化” 规划体系。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前,需对市政给排水系统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包括管网布局、管径大小、排水能力、污水处理设施位置与处理能力、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等,确保海绵城市设施规划与市政给排水系统现状相匹配。在规划过程中,应将海绵城市设施与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同步纳入规划方案 —— 例如,在新建区域规划雨水花园时,同步规划配套的市政排水支管,确保雨水花园无法消纳的雨水能顺利接入市政管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将海绵城市的透水铺装改造与市政供水管网、排水管网的更新同步推进,避免重复施工。
(三)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协同运营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二者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应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整合涉及市政给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在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的职责,避免管理碎片化 ——例如,可成立 “城市水系统协同管理办公室”,统筹推进市政给排水系统升级与海绵城市建设,协调解决二者协同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需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运营规范,明确海绵城市设施与市政给排水系统衔接的技术要求(如接口规格、水质标准、流量控制参数等),规范二者在建设与运营中的操作流程,确保协同运行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结束语
市政给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并非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 —— 市政给排水系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海绵城市建设为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指明方向。未来,随着城市水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技术的持续进步,市政给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协同程度将不断提升,二者将共同构建起更安全、更高效、更生态的城市水系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实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给排水设计研究[J]. 城市开发, 2025,(12): 46-48.
[2]黄蓉.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给排水施工技术[J]. 城市建设, 2025,(09): 32-34.
[3]王文良, 杨洋, 高甫威.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给排水设计研究[J]. 城市建设, 2025, (08):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