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红色基因的生活化浸润
彭丽媚
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红色基因蕴含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对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传统的红色基因教学常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因此,探索红色基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活化浸润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红色基因生活化浸润的价值
(一)助力小学生价值观塑造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多源于生活经验。红色基因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通过生活化浸润,将红色基因融入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场景中,能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在红色基因教学中,多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生活化浸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红色基因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生活体验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生活情境模拟、生活问题探讨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红色基因的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
(三)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群体。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现红色基因的生活化浸润,能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红色文化,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在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随着小学生的成长,这些红色基因会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从而推动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和不断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红色基因生活化浸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红色基因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红色基因的历史背景和理论知识讲解,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多围绕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辈事迹展开,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难以理解这些远离生活的内容,无法将红色基因与自身生活相结合,导致红色基因的学习流于表面,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缺乏生活化特色
一些教师在红色基因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生活化特色。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不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红色基因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红色基因在学生生活中的浸润。
(三)教师生活化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红色基因生活化浸润的实施者,其生活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将红色基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需求和认知特点,难以设计出符合生活化要求的教学方案,也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践行红色基因,导致红色基因生活化浸润难以有效推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红色基因生活化浸润的实施路径
(一)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应当深入研究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更有效地将红色基因融入教学中。首先,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可以引导学生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家国情怀;其次,在校园生活中,通过升国旗仪式、校园文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再者,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看爱国主题影视作品、学习身边的爱国模范事迹,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感受和领悟红色基因。例如,在讲述爱国精神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升国旗仪式,或者观看的爱国电影,以及身边的英雄人物故事,使抽象的爱国情感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理解爱国精神的真谛,从而增强他们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二)创新教学方法,融入生活场景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使红色基因的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体而言,可以实施生活情境教学法,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直观感受红色基因的力量和魅力。此外,生活实践教学法的运用也是关键,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体现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生活讨论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红色话题展开深入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个人体验和感悟,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红色基因的教育将更加生动、有效,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传承红色基因。
(三)提升教师素养,强化生活化教学能力
为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具体措施包括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和宝贵价值,掌握如何在课程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此外,生活化教学技能培训将帮助教师学会如何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参与的实际生活案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些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红色基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传承红色基因。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自我提升,改进和创新教学实践,从而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现红色基因的生活化浸润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这样的持续努力,将有助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新一代接班人。
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红色基因的生活化浸润,是培育小学生红色素养、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但通过挖掘生活素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养等措施,能够有效推动红色基因的生活化浸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策略,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引导小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戴秋丽,丁斌.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课堂中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与 创新[J].新课程,2025,(19):9-12.
[2]孙青青.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红色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价[J].第二课堂(D),2025,(05):25-26.
[3]吕月玲,贾巨才.红色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5,(1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