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信息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

王法

武警青海总队海西支队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816000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通信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高效传输、存储与共享,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与人们的生活便捷性。因此,深入分析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信息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解决当前技术应用中的痛点,对于维护信息通信系统的安全稳定、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当前信息通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通信系统中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关键技术类型

(一)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通信系统中数据安全与隐私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通过特定的加密算法将原始数据(明文)转换为难以理解的密文,只有拥有合法密钥的接收方才能通过解密算法将密文还原为明文,从而防止数据在传输、存储过程中被非法窃取或篡改。在信息通信系统中,数据加密技术可分为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两类,对称加密技术具有加密和解密速度快的优势,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实时加密传输;非对称加密技术则通过公钥与私钥的配对使用,解决了对称加密中密钥传输的安全问题,常用于身份认证与密钥交换场景,两者结合使用可进一步提升数据加密的安全性与效率,为系统中的数据提供全方位的安全防护。

(二)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是防范非法用户进入信息通信系统、保护系统资源与用户隐私的重要手段。身份认证技术通过验证用户提供的身份信息,确认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避免非法用户假冒合法用户进入系统。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单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与多因素认证,其中多因素认证结合了多种身份验证手段,能有效降低身份伪造的风险。访问控制技术则在身份认证通过后,根据用户的角色、权限等级等信息,对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的范围与操作权限进行限制,确保用户仅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资源,防止合法用户越权访问系统核心数据或进行非法操作,从源头遏制隐私泄露与系统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是实时监测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阻断网络攻击的关键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通过收集系统运行日志、网络流量数据等信息,运用特征检测、异常检测等方法,分析判断系统是否存在入侵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并记录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安全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入侵防御技术则在入侵检测的基础上,具备主动防御能力,当检测到明确的攻击行为时,能自动采取阻断连接、过滤恶意数据包等措施,直接阻止攻击行为对系统造成破坏。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的结合应用,形成了对信息通信系统的实时防护屏障,有效提升了系统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减少了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

二、信息通信系统中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应用的挑战

(一)技术适配性与系统兼容性问题

随着信息通信系统的不断升级与扩展,系统架构日益复杂,不同设备、不同模块之间的技术标准与协议存在差异,导致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适配性与兼容性挑战。部分安全技术在设计时仅针对特定的系统环境或设备类型,当应用到复杂多样的信息通信系统中时,可能出现技术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与系统原有模块冲突等问题,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二)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信息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虽然拓展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场景,但也带来了新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对现有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用户对数据的物理控制权降低,数据面临着云端服务商内部泄露、云端服务器被攻击等风险,现有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技术难以完全适配云端复杂的多租户环境;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类型多样,部分设备计算能力弱、安全防护措施不足,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突破口,且物联网设备收集的大量用户感知数据,也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三)安全管理与技术更新不同步

信息通信系统中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支撑。当前,部分单位在应用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时,存在重技术部署、轻管理维护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与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导致安全技术在运行过程中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与更新,技术性能逐渐下降,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

三、提升信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能力的对策

(一)优化技术适配与系统兼容设计

为解决技术适配性与系统兼容性问题,在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应注重技术的通用性与兼容性设计。技术研发企业需充分考虑信息通信系统的多样化需求,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接口规范,确保安全技术能够适配不同架构的系统与设备。同时,在系统建设与升级过程中,应进行充分的技术测试与兼容性评估,选择与现有系统兼容性强的安全技术产品,对于存在适配问题的技术,可通过定制化开发、中间件适配等方式,实现安全技术与系统的无缝集成。

(二)加强新兴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研发

针对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需加大对新兴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安全技术对新型风险的应对能力。在云计算领域,研发适用于多租户环境的同态加密、属性基加密等新型数据加密技术,实现云端数据的安全存储与计算;在物联网领域,开发轻量化的身份认证与加密技术,提升物联网设备的自身安全防护能力,同时建立物联网设备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设备的统一监控与风险预警。

(三)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与技术更新机制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保障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有效应用的重要基础。各单位应组建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与分工,制定涵盖技术部署、日常维护、应急响应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与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中的安全隐患。同时,应加大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建立技术更新机制,根据安全技术发展趋势与系统安全需求,定期更新安全技术与设备,确保系统始终采用先进的安全防护手段。

结束语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信息通信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其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性与用户的隐私权益。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安全威胁与隐私保护需求将持续变化,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信息通信系统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数字化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韦二许,林雅琦.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通信信息数据安全加密技术[J].信息与电脑,2025,37(18):4-6.

[2]江淼.安全传输通信融合视角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宽带,2025,21(10):25-27.

[3] 张琦. 通信网络中的人工智能驱动安全增强技术[J]. 通讯世界,2025,32(0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