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周贝贝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承担着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培养学习兴趣、开启文化认知的重要使命,而核心素养理念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更需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但当前部分低年级语文教学仍以识字、写字、背诵为主要目标,教学方法固化,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系统培养,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现状与核心素养培育缺口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特征
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以教材为核心,重点围绕识字写字、拼音教学、简单课文阅读与口语表达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学习拼音规则,再通过反复抄写、背诵巩固知识,课堂活动多以集体跟读、机械练习为主。课后作业也以识字、写字、背诵课文为主,形式单一。整体教学聚焦基础知识掌握,对学生语言运用的灵活性、思维的主动性、审美感知的敏感性等关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素养培育价值。
(二)核心素养培育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缺口
核心素养培育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三方面主要缺口。一是语言运用能力培育不足,教学多停留在“会读、会写、会背”层面,缺乏对学生“会用”的引导,如未充分创设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将所学字词、句式灵活运用于表达,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薄弱。二是思维与审美培育缺失,教学中较少设计激发学生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也未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三是文化认知启蒙不足,未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中的文化内涵,难以帮助学生建立早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三)传统教学模式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局限
从教学目标看,过于侧重知识目标,忽视素养目标,导致教学活动围绕“应试”基础展开,无法全面覆盖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从教学方法看,“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难以发展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从教学内容挖掘看,对课文的解读多停留在表面,未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思维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导致语文课程的素养培育功能未被充分激活,无法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有效支撑。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
(一)夯实语言基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低年级语文教学首先需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同时注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识字写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拼音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拼音规则,还要通过拼读练习、口语表达,让学生学会用拼音辅助识字与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创设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如看图说话、故事创编、课堂对话等,让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灵活运用于表达,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灵活性。
(二)激发思维活力,培养初步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可通过课文解读、提问设计、趣味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例如,在阅读课文后,设计“为什么”“怎么样”类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通过看图编故事、词语联想等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形近字、辨析近义词,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与辨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发展思维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三)渗透审美与文化,培育审美情趣与文化意识
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如生动的描写、优美的句式;感受课文的情感美,如亲情、友情、对自然的热爱,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同时,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传统儿歌、民间故事、节日习俗等,通过讲解、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感受文化魅力,建立早期的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奠定基础。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创设“汉字王国探险”情境,将生字转化为“探险任务”,学生通过认读、组词完成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课文相关的生活情境,如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场景,让学生角色扮演,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语言,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为核心素养培育搭建良好平台。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链接课堂与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活动,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汉字(招牌、包装),开展“生活识字”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词语、句子描述生活中的场景(家庭趣事、校园活动),开展“生活表达”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开展“节日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同时感受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化美,实现语言运用能力、审美情趣与文化意识的同步提升。
(三)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关注素养发展过程
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是保障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关键。低年级语文教学评价需突破传统的“知识评价”模式,转向“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识字写字、课文背诵等知识掌握情况,还需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如表达的准确性)、思维能力(如回答问题的创新性)、参与度(如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等素养维度。评价方式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如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表现、通过小任务(口语表达、故事创编)评估素养发展、通过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激发主动性,让评价真正关注学生素养发展过程,为教学改进与学生成长提供有效反馈。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探索。低年级作为语文学习与素养培育的启蒙阶段,教学需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局限,聚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优化评价,让核心素养理念融入课堂每一个环节。在实践中,需始终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中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培育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爻.生活化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方式的进阶探索[J].学园,2024,17(26):72-74.
[2]崔振红.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课堂教学——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课[J].基础教育论坛,2020,(0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