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策略

作者

黄远升

谷城县文化馆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提升,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地区的非遗面临着传承难、保护难等问题。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当今文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议题。本文将探讨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推动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非遗活态传承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1 非遗活态传承的定义与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指由各民族世代相传、具有历史价值、文化意义以及独特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形式。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的传承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文化流变性。因此,非遗的“活态传承”指的是在保留其原有精髓的基础上,注重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其文化价值。活态传承要求非遗不仅仅是作为静态的文化遗物进行保护,更是要通过实践和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应用和发展。这一过程需要传承人、文化实践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

2.2 乡村振兴对非遗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文化的复兴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保护与传承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 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方面,乡村振兴能够促进非遗与地方经 增强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能 保障,有助于提升非遗的传承能力。然而,乡村地区的非遗面临着传承 文化认同缺失等问题,这对非遗的活态传承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将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有机结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与影响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它还在促进地方经济、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非遗作为地方文化的核心之一,能够提升地域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内涵。其次,通过非遗的活态传承,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最后,非遗的传承能够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推动社会文化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文化保护的层面,更在于它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增强其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

三、非遗活态传承策略的理论框架

3.1 传统传承与创新传承的结合

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创新的结合。传统的传承方式包括师徒传授、口传心授等方式,这些方式具有较强的文化传递性和地域性。然而,传统方式往往受限于地域和时间的影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现代化的创新传承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非遗内容进行记录和传播,通过线上平台拓宽传承渠道,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同时,创新传承还包括跨学科的融合,如将非遗与现代设计、艺术、技术等领域相结合,从而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3.2 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

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非遗传承提供保障。例如,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推动非遗相关的文化项目和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遗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社会参与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组织、文化机构、企业以及地方居民的共同参与。通过组织非遗文化节、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提升社会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工作中。

3.3 教育体系的创新与非遗传承人培养

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通过教育体系的创新,可以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后备力量。首先,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非遗文化的课程,提升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其次,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与研究机构,培养一批专业化的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人才。通过这些教育举措,不仅可以保障非遗的持续传承,还能够在年轻一代中培养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此外,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当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确保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创新的空间。

四、案例分析:乡村振兴中的非遗活态传承实

4.1 案例一:安徽省黄山市的徽文化传承

安徽省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依托其丰富的非遗资源,推动了徽文化的活态传承。通过整合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黄山市通过建立徽文化展示中心、发展徽文化旅游、组织非遗项目的传承培训等方式,不仅有效保护了徽文化的精髓,还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徽剧、徽派建筑、徽菜等非遗项目在当地得到了有力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

4.2 案例二:浙江省安吉县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省安吉县的竹文化,作为当地的重要非遗项目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传承。安吉县通过设立竹文化产业园、组织竹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同时,通过竹编工艺的现代化创新,使其不仅保持了传统技艺,还创造了新的文化产品,如竹家具、竹饰品等,进一步促进了竹 的发展。此外,安吉县还注重竹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通过学校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培养了大批竹文化传承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与经济双重动力。

4.3 案例三:四川省汶川县的羌族文化保护

四川省汶川县的羌族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一。通过将非遗传承融入乡村振兴,汶川县通过建设羌族文化村、开展羌族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了当地非遗的活态传承。同时,汶川县还通过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推动了羌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羌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民族工艺相结合的模式,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五、结论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了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必须在传统 式与现代创新手段之间找到平衡,依靠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以及教育体系 的多维度传承。同时,通过结合具体的乡村特色和经济发展需求,可以将非遗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实现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沈祎尧,沈佳丽,陈姝含,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非遗文化传承策略——以南京六合冶山农民画为例[J].三角洲,2025,(07):165-167.

[2]陆璇.乡村振兴背景下景德镇陶瓷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策略研究[J].景德镇陶瓷,2025,53(01):31-33.

[3]杨飞飞.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探索— —以镇湖苏绣为例[J].艺苑,2024,(04):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