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徐清如
江西省新干县逸夫小学 331300
小学音乐在陶冶学生情操,熏陶学生品格,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却以音乐知识传授为主,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也无法挖掘音乐教学的价值。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体验,使他们在浓厚的氛围中深入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与美的元素,这对提升音乐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利用微课形式,优化课前预习环节
微课具有短小精湛、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聚焦教学中的难点与痛点,也可以通过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的方式,初步了解教学的内容,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乐曲《羊肠小道》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乐曲中展现的大峡谷雄伟壮观景色,以及旅行者的快乐心情;难点部分是学生能够感受乐曲风格变化的原因。为此,教师在精心设计微课预习内容时,在微课的前端可以设计该乐曲作者的简介,使学生通过浏览相关内容对作者有基本的了解。
紧接着,可以将整首乐曲的音频插入其中,并为学生布置如下预习任务:1. 在音乐的开始部分听到了什么声音?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2. 这段音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 乐曲中毛驴哒哒的脚步声是由什么乐器发出的呢? 4. 通过鉴赏整首乐曲,你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呢?之后,教师可以针对音乐中的行走主题、风光主题的相关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通过运用微课精心设计预习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能够为接下来的高效学习进行铺垫。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兴趣是学生持续性与高效性学习的动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活动所需知识与技能,实现审美、情感、认知等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歌曲《保卫黄河》时,本首歌曲采用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与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为素材,歌曲展现了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为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中展现的富有变化、势不可挡的气势,以及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在课前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歌曲创作的背景,使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旋律线条的走势,结合黄河的整体走势视频,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歌曲的引子部分旋律高亢、节奏紧促、速度较快、力度较强的特点;中间部分旋律相对平稳、节奏舒展、速度稍慢;结尾部分又与引子部分形成一样的旋律与节奏。同时,在复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歌曲中呈现的景象进行展示,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歌曲的旋律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实践途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素养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实践活动进行拓展与创新,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歌曲《举杯祝福》时,本首歌曲是新疆乌孜别克族民歌,歌曲中的情绪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整体结构比较工整。歌曲教学完毕后,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歌曲舞蹈创编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播软件进行小组创编设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创编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或者,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开展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如搜集少数民族的歌曲、文化等,并依据搜集的内容,借助 AI 软件自主设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视频宣传内容。教师通过引用信息技术,对实践活动进行拓展与创新,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实践体验,不仅可以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具有持续发展的特性,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可以助推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应积极拥抱新的观念与科技手段,勇于探索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效果,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敏 .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12):134-136.
[2] 姜海玲 . 探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20,000(010):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