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嘉媛

哈尔滨广厦学院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育实效、塑造青年价值观念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新时代教育背景,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和系统化实施策略,以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教育实践 价值引领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环境的深度变化与文化思潮的多元交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其思想状况、价值导向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走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质量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德育成果的实际成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和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支柱,在大学生教育中不仅具有价值共识的指向意义,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校园文化体系中,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传播缺乏深度、学生参与度不足、价值认同层次不高等问题,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围绕这一价值体系,探索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国家发展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社会运行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公民行为规范。这一价值体系不仅全面覆盖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大层面,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层逻辑和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引擎和思想灵魂。

从时代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应对价值多元、思潮交错的重要武器。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现代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引领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不仅是一种宣传内容,更是一种价值认同的塑造过程。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系统教育将这些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其日常行为的道德准绳与思想支柱。因此,推动其在高校落地生根,是建设校园文明、弘扬主流文化和塑造青年精神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学生兴趣以及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诸多制约其实效的问题。一方面,部分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缺乏现实关联和生活指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仍以讲授式、灌输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教育效果难以持续深入。

此外,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快速形成和调整的阶段,面对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多元价值的持续冲击,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道德判断混乱和价值认同弱化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及时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情感状态对接,便容易失去其应有的引导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内的组织保障与资源配置也有待加强,师资队伍的理论素养与教育能力存在不均,校园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统一的价值导向。因此,从体制机制到教学实践都亟需改革与完善,以提升教育质量与价值引领效能。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的问题。在内容上,应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元素有机嵌入课程思政与各类德育活动之中,避免简单的口号化表达,使之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业发展、人生规划建立真实联系。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与生活实践场景,使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具现实意义与情感温度,通过贴近生活的方式提升其感染力与说服力。

在教育方式上,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动漫、音频课程等多样化手段增强价值传播的吸引力。同时要注重实践育人的功能发挥,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校园文化为支撑、社会实践为延伸的立体化教育网络。可以通过校园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行为体验中,促使其在亲身参与中理解并认同核心价值理念。此外,还需强化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与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完成价值引领任务。

四、高校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思路

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应从制度、机制与文化等多方面着手,构建长效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明确其在各类课程和活动中的落实要求。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学生思想发展成效、教师教育效果作为重要评价依据,推动教育目标具体化、量化、可执行。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打造具有主旋律、正能量的文化环境,通过主题宣传、文化作品创作、榜样引导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感。高校还应加强对网络育人工作的管理与创新,建立融媒体思想教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价值主题社团、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参与社会公益项目等形式,提升其价值自觉与行动能力,使核心价值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心认同与行为习惯,真正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通过上述多元路径协同发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主线索”“主旋律”和“主动力”。

五、结论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不仅是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延展,更是提升教育引导力、增强学生价值认同的关键举措。本文围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系统分析了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提出了从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创新到机制体系完善的实践路径。实践表明,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导,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联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制度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价值引领、思想塑造与人格养成的统一,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大学,2024,(33):163-166.

[2]吕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24.DOI:10.27732/d.cnki.gnzsx.2024.000030.

[3]郑婷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育人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23.DOI:10.27276/d.cnki.gsdgc.2023.0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