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

作者

于冰逸 吴限

佳木斯市利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循环利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创新技术与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城市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市政水资源循环利用现状与挑战

1.1 水资源供需状况

国内多数城市面临水资源供需失衡的压力,尤其是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沿海城市。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警戒线,每年需从外流域调水补充缺口,而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需求持续增长,水资源紧张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岛作为沿海城市,虽毗邻海洋,但淡水资源短缺,每年因干旱导致部分区域供水受限,不得不加大海水淡化力度。同时,城市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若能有效循环利用,可成为重要的第二水源。当前,多数城市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市政绿化、道路清扫等,尚未充分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补充用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

1.2 现有循环利用技术局限

现有市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在处理效率、成本控制和水质稳定性方面存在局限。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占地面积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置成本高,且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如沈阳某污水处理厂采用该技术,处理后的水仅能满足最低再生水标准,无法用于更高级别的用途。膜分离技术虽处理水质较好,但膜材料价格高,易受污染堵塞,维护成本高昂,上海某再生水厂曾因膜组件频繁更换,导致运营成本超出预算。

1.3 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市政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管理模式存在部门协同不足、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在很多城市,水资源管理涉及水利、环保、市政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再生水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缺乏有效沟通,如武汉的再生水管道建设与城市道路改造不同步,导致重复施工,浪费资源。再生水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且未体现其使用价值,企业和居民缺乏使用再生水的积极性,如西安的再生水价格仅为自来水的一半,但因宣传不足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再生水利用率长期偏低。

2.技术创新路径

2.1 新型水处理技术

新型水处理技术在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的同时,注重降低成本和减少二次污染。生物膜法通过在载体表面培养微生物群落,高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占地面积减少,污泥产量降低,如广州猎德污水处理厂采用该技术,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可用于河道补给。人工湿地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协同作用净化污水,兼具生态景观功能,深圳洪湖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处理周边社区的生活污水,还成为市民休闲的景观区域。

2.2 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

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传输和分析平台,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精准管理。在污水处理厂,安装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COD、氨氮等指标,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自动调节曝气、加药等工艺参数,如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的智能控制系统,使处理成本降低,出水水质稳定性提高。在再生水管网中,部署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监测管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漏损和爆管,北京的再生水管网智能监测系统,漏损率较传统管理方式下降明显。智能雨水收集系统通过监测降雨量和水质,自动切换收集、净化和储存模式。

2.3 水资源循环利用集成技术

水资源循环利用集成技术将多种处理和利用技术组合,形成“源头减排—过程处理—再生利用”的完整体系。建筑中水系统在住宅小区内实现生活污水的就地处理和回用,如上海仁恒河滨城小区的中水系统,收集洗澡、洗衣等灰水,处理后用于冲厕和绿化,节水率达 30% 。海绵城市建设中,将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技术整合,实现雨水的渗透、滞蓄、净化和利用,厦门海沧新城的海绵城市系统,年雨水利用量达数十万吨,减少了对自来水的依赖。

3.管理模式创新与对策

3.1 政策法规完善

政策法规完善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各方责任和要求。制定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将再生水纳入城市水资源统一配置,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明确要求到 2025 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 12 亿立方米。完善再生水水质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用途制定相应的水质指标,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细化了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的具体要求。建立考核问责制度,将再生水利用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提升建筑物所在区域内的绿色覆盖面积可以有效推动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为居民创造良好、和谐、绿色的生活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周边气候条件、降水情况、土壤、地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选取适宜的绿色植物进行栽植,同时还可以鼓励居民在室内培育花草、植物等。

3.2 市场机制引入

市场机制引入通过多元化投资和合理定价,激发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再生水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采用BOT、TOT 等模式,如深圳的再生水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使用再生水,形成良性的运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再生水定价机制,根据成本和用途制定差异化价格,如上海将再生水分为工业用、市政用、农业用等类别,分别制定不同价格,既保证企业盈利,又促进合理使用。推行水资源税费改革,对超计划用水征收高额税费,同时对使用再生水的企业给予减免优惠,如河北的水资源税费政策,有效推动了工业企业使用再生水。

3.3 公众参与与教育

公众参与与教育提升全社会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开展再生水知识宣传活动,通过社区讲座、电视节目、宣传手册等形式,普及再生水的处理过程和安全使用知识,如成都的“再生水科普进社区”活动,让居民了解再生水的好处和用途。建立再生水使用示范工程,如住宅小区、公园等使用再生水的案例,组织市民参观,增强直观感受,如昆明的翠湖公园使用再生水灌溉,成为再生水利用的示范窗口。鼓励公众参与再生水管理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平台,对再生水设施运行和水质问题进行监督,如南京的再生水公众监督平台,有效促进了再生水设施的规范运营。

结束语:创新市政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模式是应对城市水资源挑战的必然选择。相信通过对生态知识、生态建筑设计的普及,可以提升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与此同时,设计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并将生态化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形成完整的生态建筑设计体系,才能提升我国的生态建筑整体质量。在进行生态建筑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生态建筑的建设、设计原则,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提升我国生态建筑的整体水平,并为人们提供和谐、绿色、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启程. 临沂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探索与研究[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5,38(06):120-122.

[2]孙伟良,陈四华,陈仁武,等.市政公用工程中给排水节能设计探究[J].低碳世界,2025,15(05):91-93.

[3]龚沛.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再生水供需关系及循环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5,43(0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