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池塘养殖的病害及防治对策分析
郭月维
凌海市海洋与渔业服务保障中心 辽宁凌海 121200
刺参隶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其味鲜美爽口,营养丰富,被誉为"海产八珍”之一,历来倍受消费者青睐,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系统的技术操作规范。因此,研究刺参池塘养殖的病害及防治对策对刺参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长远意义。
1、池塘养殖现状
池塘养参的发展,在 2004 年更加迅猛,现在还难以精确统计其增加的养殖面积及育苗水体。刺参育苗及养殖技术的进步近年,随着刺参育苗规模的不断扩大,育苗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刺参育苗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种参促熟技术的采用,使当年育苗时间大为提前,这对当年培育出大规模苗种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随着幼参越冬技术的提高,不仅幼参越冬成活率大大提高,同时苗种规格也大为提高,以往越冬苗多在 3cm 以下,即4000~6000 头 kg;近年,越冬苗多在 3cm 以上,即 1000~1500 头 kq,达到 100~200 头kg 的规格也不少见,有少部分个体当年体重可达 50~125g, 。其主要原因是:饲育密度适宜;附着基质的改进与及时清洁、更换;加大换水量;高效配合饲料的采用等。种苗培育技术的进步为池塘养参提供了足够的大规格种苗,这是池塘养参迅速发展的基础。池塘养参技术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表现是:池塘建造更为规范,投苗密度及规格更为合理,附着基及隐蔽物的投放及布局更加有效,在春、秋季快速生长期投喂高效的饲料等尽管刺参育苗水平及养殖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由于近年池塘养参发展迅猛,一些地区宏观失控,近岸区大量进行围堰,使潮流受阻,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局部地区养参池塘建造过密,加之布局不够合理;此外,有些养参池塘底质老化,养殖环境恶化等导致了局部地区养殖参发病,有的还较为严重。
2、疾病的种类及主要症状
(1)皮肤溃烂病:此病无论在室内越冬苗及养殖的个体均有发生,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疾病。其主要的症状是:发病早期为疣足尖端开始溃烂,严重时身体开始溃烂,甚至全身溃烂、自溶,俗称“化皮”病。(2)围口部肿胀病围口部外突、肿胀,环水管膨出。严重时触手僵直、自由活动受阻。(3)溢肠症俗称“吐肠",实际上是部分肠管从身体溃烂处(孔穴)溢出。溢出的芟养殖势肠管成团状。(4)身体扭曲症有俗称“摇头”症,体后部附着不动,体前部抬高,反复不停地扭曲、转动。参体多不再移动与摄食。(5)僵化病 身体呈僵直、钙化成白色,体不透明,皮质层似呈坏死状。以上 5 种疾病在参苗室内越冬时常有发生,这对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3、发病原因的解析
上述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明了,一般来说,生物体发病原因多由病原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有害原生动物寄生虫等)在不良环境下或环境剧烈变化时对刺参(宿主)的感染、侵害所致。初步实验表明,前 3 种疾病是由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对于后两种疾病的病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查明。细菌等有害生物之所以能感染宿主,使被感染对象患病,多是在刺参体弱或其皮肤受伤及皮肤破损后感染。由于参体皮层中有一种泡状细胞、内含自酶,在其受损伤后,自溶酶会大量释放,使皮层自溶,即化皮。细菌感染会加速皮层的溃烂与自溶。环境的恶化,主要是水环境及底质的恶化,如水环境主要理化条件水温、盐度、pH 不适,DO、COD、NH3-N 等增高,底质中粪便及残饵的积累及动物尸体等有机物的大量增加,致使NH3-N 及H2S 等有害物质的增加,甚至引起底质发黑、发臭等。恶化的底质及水质均可使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体弱及不健康的参体必然受到侵害及感染,导致患病。上述染病原因的分析,已在参苗室内越冬时得到证实。近年,由于参苗越冬数量的增大,单位水体饲育密度过大;
加之换水量过少;投喂的饲料营养缺乏;特别是投喂的饲料过剩,残饵及类便积累过多;倒池不及时,附着基的长期使用已发粘、发臭;倒池时参苗皮肤及疣足的机械损伤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致使越冬参苗皮肤溃烂如不及时处理往往会使此种疾病暴发。若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会收到良好地效果。施用抗生素或进行药浴可有效地控制此病的发生或蔓延(例如:定期投入盐酸四环素等抗菌药物 3~5mgL ,每次倒池可用盐酸四环素 40~50mgL 、聚维酮碘10mgL 或恩诺沙星10mgL 将幼参药浴约05h)。同样,池塘养参,特别是在长达 2~3 个月的越冬期,由于养殖条件的恶化:如水深不够(水深
)参体长期在底温下处于半休克状态;长期极少进食,身体极度虚弱;加之越冬期换水量偏少,DO 过低;底质老化,底质中 NH3-N 及 H2S 过高,pH 值降低,盐度过高等。在冰冻期结束的早春,由于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一些体弱的个体活力恢复较慢,此时,一些有害细菌则迅速繁殖,使参体染病。因此,池塘养殖参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养殖池塘环境及底质的恶化所造成的。
4、防治对策
(1)进一步规范池塘养参技术规程,养参池塘的建造应选择在潮流通畅,水质清新水质的理化指标应符合刺参良好的生长的要求。养参池塘的规模不宜太大,最好为2~3hm2 。这便于管理及清塘,也便于精养实施。
(2)加强度夏、越冬期的管理,尤其是越冬期的管理尤为重要。其主要的措施是越冬期应加满水,水深 515m ,池塘较浅的应有环沟,以利参体越冬,避免冻害;越冬前,特别是在秋季的快速生长期应加强对底质的改良,此时应使用光合细菌及有益的 EM 及 EB 等有益微生物,以改良底质,适当投入生石灰浆,调节水的 pH 为弱碱性(用量 225kghm2. )以利在越冬期有一个良好的底质环境;秋季应投喂优质、高效、营养全面的颗粒状或片状配合饲料,饲料中应加入提高免疫力的免疫多糖等活性物质,严禁投喂整体大型藻类,如海带及裙带菜的整体投入;在越冬期间的大活汛期应适量换水;在雪后应及时除净冰面上的积雪,以利冰下的光合作用(利于增加水中溶解氧),越冬结冰前应将浅水区的个体移到深水区。早春应打冰眼,以利通气,解冻后应注意水温及盐度的调控,避免水温及盐度的激烈变化,此时应适量换水并逐渐加大换水量。同时应及时施用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聚维酮碘、二澳海因等,施加量为 01~03mgL 每隔5~7d 施加1 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水温升至 8℃C 以上后,视情况而定是否停药。
(3)对底质已经老化,即养殖期 5 年以上(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参圈应进行彻底清淤、消毒。对于烂泥或稀泥较深的底质的池塘应慎重,此种底质一般不适合养参。对于养参圈底积累的淤泥,可采取有效措施及早加以清除。对围堰养参应加强规划及宏观控制,不应过于密集,不应阻滞潮流的通畅,并应充分考虑海水的自净能力。
(4)参苗的投放密度不应过大,投苗规格应适当加大,如投放 1000 头 kg 以下的大规格苗种,每亩投放量不应超过 5000 头。投饵除应严格掌握饲料的质量外,还应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有条件的池塘应在夏季使用增氧机增。(5)对种苗的选择也应十分重视,应选择那些活力强、生长快、体粗、体健,无伤病的健苗。对苗种的投放应抓住快速生长期,春季投苗时间不应太晚,即当水温升至 7~8℃时就应投苗;在秋季投苗时间也不应太迟,应在 10 月中下旬投苗,当水温降至 5'℃时即不应再投苗,否则,会导致越冬期参苗的死亡量加大。
5 总结:
总之,对参病的防治只能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注重水质及底质的改善与调控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完善养殖技术规范,加大技术投入,实施健康养殖,从而达到增强养殖参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与蔓延,即从根本上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