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课课练的必要性与优化策略研究
刘烨
建瓯市建州教育总校第二小学
引言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课课练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基础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学生体质健康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体能课课练通过系统性、科学性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力量、耐力、灵敏性等基础体能素质,同时培养其运动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1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课课练的必要性
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课课练具有深远的必要性,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与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从生理发展视角分析,6-12 岁儿童正处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能够有效提升骨骼肌肉强度、心肺功能及神经协调能力,为后续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奠定生物力学基础。教育学研究表明,结构化体能训练对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显著作用,这与新时代"五育融合"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学生速度、力量等基础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凸显常态化体能课课练的紧迫性。从课程实施层面看,将体能训练有机融入体育教学,既能弥补课外锻炼时间不足的问题,又能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锻炼体系。运动生理学理论证实,符合FITT 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的周期性体能训练,可显著改善学生体成分指标和代谢机能。
2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课课练中面临的困难
2.1 学生个体差异性与教学统一性的矛盾
在小学体育体能课课练实施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性与教学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不同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运动能力基础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完成规定训练任务,而另一部分则难以达到基本要求。这种差异既源于先天遗传因素,也与后天运动经验积累密切相关。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统一训练内容和评价标准,导致基础薄弱学生因挫败感丧失兴趣,而能力较强学生则因训练强度不足难以提升。尤其在进行耐力跑、立定跳远等基础体能项目时,同班级学生的表现差异可达30%-50%。这种矛盾不仅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还可能加剧学生运动能力的两极分化趋势。如何构建兼顾个体差异的差异化训练体系,成为提升体能课课练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2.2 趣味性缺失与运动负荷要求的冲突
当前小学体能课课练面临着运动科学要 童心理特征的结构性矛 标准化体能训练所要求的重复性动作和固定负荷,与6-12 岁儿 研究表明,持续进行单一模式的耐力跑或力量训练,会导致8 种矛盾在基础体能项目如跳绳、仰卧起坐中表现尤为显著, 过度强调训练强度和重复次数虽然符合运动生理学原理,却忽视了儿 阶段性特征,导致训练 与预期目标产生偏离。将游戏化元素融入体能训练内容设计,可能是调和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2.3 安全保障与训练实效的平衡困境
小学体能课课练实施过程中面临 练效果的双重压力 随着校园运动风险防控要求的提升,部分具有挑战性的体能项目被简化 程标准中的占比已下降42%。这现象导致学生综合运 动能 学校在学生平衡能力测试中平均得分降低15.7%。同时,教师为 低风险的训练模式,这种保守化倾向使得心肺功能、爆发力等关键体能指 如何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训练设计和方法创新维持训练实效,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3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课课练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动态分层训练体系
在小学体能课课练实施过程中,动态分层训练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的分类标准和灵活的实施机制。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可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学生划分为 3-4 个训练层级,每个层级设置差异化的训练参数。具体操作上,耐力类项目可按照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调整跑动距离和间歇时间,力量训练则根据肌肉耐力测试数据确定组数和负荷强度。某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采用这种分层模式后,不同层级学生在立定跳远项目上的进步幅度差异从原来的 41.3%缩小到 15.8%。值得注意的是,层级划分应当保持动态调整,建议每 8-10 周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避免固定标签带来的心理暗示效应。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实施"基础任务+拓展挑战"的双轨设计机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差异化训练目标,基础任务确保基本运动能力达标,拓展挑战为能力较强学生提供进阶发展空间,使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在适宜难度下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3.2 开发主题式游戏化课程
主题式游戏化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融合运动科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原理。通过将标准体能训练项目转化为情境化任务,可以有效提升6-12 岁儿童的参与动机。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叙事驱动模式构建训练场景,例如将50 米跑设计为"消防员救援任务",将耐力跑转化为"丛林探险闯关",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完成训练目标。研究表明,采用此类设计的课堂,学生持续运动时间平均延长 37%,心率维持在靶心率区间的时间比例提高至 68%。在动作设计方面,应当遵循"技能-游戏"转化原则,如将折返跑与"物资运送"情景结合,将仰卧起坐融入"太空舱逃生"情节。某校运用"运动闯关地图"的实践显示,学生每周自主加练次数显著增加,体能测试达标率提升24.3个百分点。
3.3 建立三级防护机制
小学体能课课练的安全保障需要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防护体系,通过预防性措施、过程监控和应急响应三个环节实现闭环管理。在训练前阶段,应当运用智能穿戴设备采集学生静息心率和基础运动能力数据,结合健康档案筛查高风险个体,运用预测模型评估潜在风险因素。某区教育局的实践表明,采用AI 风险评估系统后,运动损伤预警准确率提升至89%。训练过程中实施分级监护制度,配备具有急救资质的专职教师,同时培养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安全员,形成网格化监控网络。可穿戴设备的实时数据反馈系统能够监测心率变异性和动作规范性,当出现异常数值时自动发出警示。某试点学校引入的运动姿态分析仪,使动作错误识别率达到 92.4%。课后建立运动负荷追踪机制,通过分析恢复期心率变异性等指标,为后续训练计划调整提供依据。
结束语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课课练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必要手段,更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未来,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例如融入游戏化教学、分层训练等策略,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实现体能训练的趣味性与实效性统一。通过持续创新与实践,体能课课练将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 洋 . 小 学 体 育 教 学 中 体 能 课 课 练 的 必 要 性 与 优 化 策 略 研 究 [J]. 冰 雪 体 育 创 新 研究,2025,6(11):146-148.
[2]卫钱萍,王凯.“体能”课课练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教育,2024,(26):123-124.
[3]张合亮.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2 教育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论坛论文集.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中心小学;,2022:715-717.
[4]东知才让.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J].知识文库,2022,(16):4-6.
[5]杨卫东.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探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0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