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数据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保密管理的措施

作者

罗秋义

南宁交通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大数据技术重塑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推动档案从实体存储转向云端共享,从静态保管转向动态利用。国有企业档案包含战略决策、技术研发、资产运营等涉密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当前,档案管理面临技术迭代、管理升级的双重压力,传统保密手段难以应对新型风险。梳理风险成因,制定适配措施,是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任务[1]。

一、当前国有企业档案大数据应用中的保密风险

(一)技术层面风险

大数据环境下,国有企业档案不再局限于文本文件,图像、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占比显著上升。此类数据格式多样、内容分散,敏感信息隐藏方式复杂,传统基于关键词匹配的识别技术难以精准捕捉。涉密信息可能混杂在普通数据中,若未经标注便进入共享流程, 露隐患。国有企业为实现档案高效流转,普遍搭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系统架构,档案数据在业务系统、存储平台、终端设备间交互频繁。系统对接形成大量数据接口,若权限配置不当、加密协议不一致,容易成为泄密通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任何环节的技术漏洞,都可能导致信息被拦截或篡改。

(二)管理层面风险

国有企业传统保密制度多基于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对电子档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乏明确规范。例如,对数据脱敏标准、权限动态调整、异地备份等环节规定模糊,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随意性。制度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应用,形成管理真空。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常引入外部服务商,涉及云存储租赁、系统开发、数据加工等合作。部分涉密档案需向第三方传输,若未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与过程监管,易出现数据滥用或泄露。合作终止后,对留存数据的回收与销毁缺乏有效管控,形成长期风险。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保密管理强化措(一)构建智能技术防御体系,筑牢数据安全屏障

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非结构化数据治理平台,通过语义分析、特征提取等手段,自动识别图像、音频、视频中的敏感信息,按涉密等级进行分类标注。对标注后的档案数据嵌入不可见水印,水印包含操作主体与时间信息,实现全流程溯源。针对多系统交互风险,部署统一的接口管理系统,对所有数据接口进行集中登记、加密与监控,定期开展安全扫描,及时封堵漏洞。建立分布式加密存储机制,将涉密档案拆解为数据片段,分散存储于不同物理节点,单个节点无法还原完整信息。采用国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密钥由专人分级保管,访问时需多节点授权验证。搭建实时监测平台,对档案访问行为、数据传输路径进行动态追踪,发现异常操作立即触发预警,自动阻断违规访问。完善病毒防护体系,定期更新杀毒软件与防护策略,防范恶意代码入侵[2]。

(二)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完善制度执行链条

修订适配大数据场景的保密管理制度,明确电子档案从生成到销毁的全流程管理要求。按涉密程度将档案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个等级,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核心档案实行物理隔离存储,仅限指定设备访问;重要档案采用权限双审制,操作需两人以上确认;一般档案可在授权范围内共享,但下载需申请临时权限。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定期评估执行效果,结合技术发展与业务变化修订条款。强化第三方合作全流程监管,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合作机构的资质、技术能力、保密措施进行全面审核。签订详细的保密协议,明确数据使用范围、存储期限及违约责任,要求合作机构定期提交安全审计报告。建立数据流转台账,记录向第三方传输的档案种类、数量及用途,合作终止后立即收回访问权限,核查并销毁留存数据[3]。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按分级标准对档案存储环境、操作日志、权限配置开展全流程核查,发现执行漏洞即时整改。将分级管理细则嵌入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固化操作流程,对超权限访问、违规传输等行为自动拦截,形成制度与技术协同的管控闭环,确保各等级档案管理规范落地。

(三)实施动态人员管控,强化保密执行能力

构建分层分类的人员培训体系,针对管理层开展保密战略培训,使其掌握国家保密法规与企业制度要求;对技术人员重点培训系统防护、风险识别等技能,提升技术防控能力;对操作岗位人员开展实操培训,规范档案录入、访问、传输等行为。培训内容随技术发展与制度更新实时调整,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效果,培训考核不合格者暂停岗位权限。建立人员权限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岗位变动、职责调整实时更新访问权限,避免权限冗余。推行“双人负责制”,对核心档案的操作实行两人交叉监督,记录操作过程并存档备查。定期开展保密检查,重点核查人员执行制度情况,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纳入绩效考核。建立保密激励机制,对严守制度、及时发现风险的人员给予表彰,营造全员保密的工作氛围。

结语: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保密管理,需实现技术防御、管理机制的深度融合。借构建智能技术体系破解技术层面风险,靠建立分级管理制度消除管理盲区,凭实施动态人员管控强化执行能力,形成全方位防控网络。国有企业应立足自身特点,持续优化保密策略,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释放档案数据价值,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冬杰.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及信息化档案管理[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11):227-229.

[2]张颖.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及信息化档案管理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24,(S1):157-159.

[3]宋萍.浅议加强优抚医院病历档案信息化保密管理的重要性[J].兰台内外,2024,(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