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建工科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廖益均

宜宾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宜宾市以“4+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正加速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 [1]。其中,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要组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以宁德时代宜宾基地为核心,涵盖动力电池、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作为新建工科高职院校,如何立足宜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政策红利,提升服务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推动校地协同发展的关键命题。新建工科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产业中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专业适配性,但宜宾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对院校的技术服务精度、人才供给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宜宾产业实践,探索新建工科高职院校能力提升的特色路径。

1. 宜宾产业语境下新建工科高职院校的定位重构

在宜宾“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中,新建工科高职院校需聚焦中小企业技术痛点。例如针对宜宾凯翼汽车等整车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开展电池Pack 工艺优化、充电桩智能运维等应用型研究,填补大型科研机构与生产一线的技术断层。作为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宜宾推行“校地共生”模式。院校可依托宜宾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将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建设与三江新区产业布局深度绑定,如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电池工艺师”定向培养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的动态衔接。针对宜“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趋势,院校可开展分层服务:为翠屏区汽车经销商提供新能源汽车维修认证培训,为南溪区物流企业开发电动货车保养课程,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网络。

2 嵌入宜宾产业生态的能力提升路径

2.1 构建“三链融合”科研体系

2.1.1 产业链导向的课题生成机制:对接宜宾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整车制造—智能网联”链条,建立由企业技术总监、院校教师、行业协会组成的课题评审委员会。2023 年,某新建院校联合宜宾锂宝新材料公司开展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循环利用”研究,直接解决了正极材料回收率提升12%的产业难题。

2.1.2 政策链借力的资源整合模式:申报宜宾市“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利用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资金扶持(如宜宾市对校企联合攻关项目给予最高 50 万元补贴),建设新能源汽车虚拟仿真实验室,2024 年已完成 3项市级科研项目。

2.1.3 教育链支撑的团队建设方案:实施“双聘双挂”计划,选派教师到宜宾凯翼汽车担任技术顾问(年均驻企6 个月以上),同时引进宁德时代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组建“动力电池工艺”等跨学科团队。

2.2 创新“梯度化”社会服务模式

2.2.1 基础层:开展普惠性技能培训:依托宜宾市“工匠学院”项目,2023 年为江安县、长宁县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800 余人,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交通工具升级。

2.2.2 进阶层: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为宜宾新兴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宜宾丰川动力)提供生产线布局优化方案,开发“电机装配工艺改进”等专项服务包,2024 年技术服务到账金额突破300 万元。

2.2.3 引领层:参与前瞻性产业研究:加入宜宾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参与“车路协同智慧交通”试点项目,利用院校场地资源建设小型测试场,为区域产业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2.3 深化“政策驱动”的产教融合实践

参照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德时代共建“时代学院”的模式,在新建院校内设立“宜宾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推行“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2024 年首批定向培养的120 名学生已进入宜宾本地企业实习[3]。

与宜宾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同设立“技术创新基金”,院校以专利技术入股,企业以资金投入,收益按比例分配。某新建院校研发的“充电桩智能巡检系统”专利,通过该模式与宜宾智轨交通公司合作,年收益达 50 万元。

2.4 突出新建工科高职院校特色与优势的策略

新建工科高职院校可避开与大型科研机构和老牌院校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竞争,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细分领域。例如,针对宜宾新 小企业众多的特点,专注于某一特定零部件的工艺改进与质量提升。像为宜宾某汽车线束生 不足问题,通过反复试验研发出新型材料配方,使线束在高温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延长 30%,形成在该细分领域的技术专精优势,成为企业信赖的技术伙伴 。

相较于老牌院校,新建工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上更为灵活。可紧密跟踪宜宾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当宜宾引入智能网联汽车项目时,迅速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增设智能网联相关课程模块,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授课,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某新建院校2024 年开设的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班,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且全部入职宜宾本地相关企业,充分体现了灵活办学带来的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优势。

利用新建院校实训设施新、与企业合作意愿强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与宜宾新能源汽车企业共建“教学工厂”,将企业的生产环节引入校园,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例如,与宜宾某新能源汽车电池组装企业合作,在校园内建立电池组装实训线,学生参与实际的电池组装工作,不仅提升了实践技能,还能为企业解决部分生产任务。这种“做中学”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上岗,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也成为学校吸引生源和企业合作的重要特色。

3 结论与展望

宜宾“4+4+4”产业体系的深化,为新建工科高职院校提供了融入区域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构建嵌入地方产业链的科研体系、梯度化社会服务模式 以及聚焦细分领域、发挥灵活办学优势、强化实践教学特色和搭建快速响应 院校既能 的提升,更能突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特色与优势,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能。 未来,随着宜 源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进阶,新建工科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提升跨学科服务能力,在车路协同、电池安全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真正成为区域产业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宜宾市人民政府。宜宾市 “4+4+4” 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2023-2027)[Z]. 2023.

[2]张捷.三教改革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小].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24(6):77-79.

[3] 邓金华. 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大赛引领的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时代汽车,2023(18):61-63.

[4]张甜甜,崔传真.基于“一体三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汽车,2023(23):61-63.

[4]何声望.基于高职技能竞赛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小.专用汽车,2022(11):96-98.